和静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乡县的回民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拱北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西乡县的回民清真寺与伊斯兰教拱北

一、回族“老教”与伊赫瓦尼教派在西乡的传播

据《旧唐书》与《册府元龟》记载,唐永徽二年(),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西乡县志》(年,陕人社版)记载:“元代,西乡县境内就有回民定居。”

明初,格迪目教派,亦称“老教”,开始在县城北后街结庐传教,是最早在西乡传授伊斯兰教义的教派。至神宗万历元年(),易草庐为土木,始创静宁寺(源自年立“重建清真北寺大门楼碑记”;一说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即年,引自《西乡县文史资料》年,第5辑,范来成撰《西乡县伊斯兰教的源流和现状》一文),今称“清真北寺”。清雍正元年()曾予扩建,后毁于兵燹。嘉庆二十一年()、民国24年()两次重修。年,落实宗教*策,寺产得以归还,至年,当地穆民捐资重修,重现昔日辉煌。

据《中国通史·明史》记载:明洪武帝后的永乐、宣德、成化年间,史学界称,其*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治武功有了进一步提升。国内民族大迁徙具备了*治、经济条件,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出现了强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当时全国移民浪潮前提下,時陕西行省“静宁州籍”(今甘肃平凉市)大批回族穆斯林、东乡族穆斯林通过陕甘茶马古道,辗转经商,相继定居茶马古道沿途的重镇,如略阳、茶店镇、汉中、西乡、安康等地,且多“围寺而居,面市而生”。此后,不忘家乡“静宁”,多取名清真寺为“静宁寺”。故而西乡县清真北寺原名“静宁寺”,盖源自此。同时,西乡城关、沙河坎、贯子山、私渡河、柳树店等地的回民源流,亦与明代回族人口大迁徙有关。

明末清初,西乡回民人口的增加,当与康熙、乾隆时期的移民招徕之策不无关系。至清同治元年()5月至次年10月,陕西渭河沿岸回族人民举起了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大旗。在起义失败后,部分回民义*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翻越秦岭移居陕南各地。这一时期,西乡回民人口更有增长,且以“大分散,小集中”为居住特点,主要分布于葛石、柳树、文贯、私渡、柏树垭、沙河、城关等乡镇”,并随着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居住区域的扩展,陆续在城内(南寺、女寺、西寺以及草街“江园”经堂)、沙河坎、贯山、私渡河、柳树店、柏树垭等地建立清真寺。其中:

清真南寺,位于西关察院街,占地约2.6亩,整体布局呈一进四合院式古建筑,主要建筑有门廊、大殿、左右厢房,奉行格迪目(老教)派,年进行封建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时,被迫停止活动,年落实宗教*策归还寺产,年坊民组织重修,年正式恢复宗教活动,改行伊赫瓦尼思想。寺内珍藏有《城陷三社殉难男妇祀报碑志》(清光绪九年刊立)与中国传统劝善文《文昌帝君阴骘文》(清同治十年刊立)碑刻,以及与回族和清真寺有关的近代重建、修复寺院碑,如《复修南寺临夏州穆民乜贴碑》、《修复清真南寺碑志》、《伊玛尼的根本》等。

清真女寺,位于西关忠烈祠巷,即原西乡二中食堂北侧之忠烈祠,又名“巴公祠”。清同治元年()五月,云南昭通李永和、蓝大顺起义*由川入汉,攻占镇巴,侵扰西乡、洋县等县,县城陷落,时任县令巴彦善、守城将士及百姓死伤者众。按《城陷三社殉难男妇祀报碑志》碑所载:“川匪入寇,乘其无备。彼时,忠愤共生,背城一借。无如天意有在,莫保万全。吾教官绅、*民、男妇,死节者近千人。厥后,逆氛渐徙。楚南郑公摄县篆事,查吾教穆林合家殉难,所遗新宅一所,为邑侯巴公建祠,并将田产贰处及汉民有绝绪者,悉为春秋祀事之供,凡回汉官绅、*民、男妇,一体配飨礼也。”至年正式兴建了女寺,向穆民妇女普及伊斯兰经文,学习教义教规。

清真西寺,原位于西关忠烈祠巷,初建於清同治年间,民国20年()锁万钟、穆文洁朝觐回来后倡议扩建。大门坐西向东,门楼悬“醒世楼”匾。寺内建两层楼房,砖木结构,楼上为礼拜殿,围以栏杆,下设客厅。年进行过重修,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时停止活动,“文革”中该寺被原西乡县二中(现西乡三中)占用,“文革”结束后恢复寺产,因原坊民的宗教活动并入清真北寺,北寺寺管会同意将西寺寺址同该中学置换了步行街门面房,租金由清真北寺收取以实现自养。

江园与经堂,据《西乡先伊斯兰教源流及现状》(范来成撰)载:位于南河堤西端(遗址在今金牛小学内),相传为清初来自山东的一位医术精湛的阿洪,姓名不留,人称“鲁阿洪”,在牧马河畔“江园”,置地修建茅屋一所,宣讲伊斯兰教义,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济贫扶危,并另置徐家园“义地”十畆,作回民殡葬之地或贫苦回民耕作糊口,其归真后葬於“江园”,当地穆民用其遗产修建“经堂”,立碑2通以述其梗概(惜碑刻早毁),后改作清真小学,久历更易。

贯子山清真寺,位于峡口镇康宁社区(原贯子山街北)。年2月自原康宁村山梁顶(老寺梁,靠近坟地)迁来今址,相距约1公里。老寺,始建年代不详。

沙河坎清真寺,位于沙河镇沙河社区上街(老街),始建于明末清初,原寺址被沙河中学扩建时征用,调换为现址。

私渡河清真寺,位于私渡镇老街西,亦有老寺和新寺之分。老寺创建于康熙初年,乾隆、道光、民国年间累有修葺,位于原联合村山梁上,靠近坟地,占地约平方米,砖木结构,由大门、南北讲堂、厢房、礼拜殿组成殿内饰以阿拉伯纹饰图案,内存民国七年重修碑刻1通。新寺为原私渡乡*府驻地,年新建了清真寺大殿等。该地回族,明末清初已有。至上世纪50年代,从邻近的城固县盐井垻迁来一批;城镇居民下放农村时自县城迁来部分;年,县*府推行贫困山区移民搬迁,从两河镇柏树垭22户迁来本镇。

柳树清真寺,位于柳树镇柳树村回回沟山坡上,最晚建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寺院破败不堪。

柏树垭清真寺,位于两河口镇柏树垭河西村,至年,当地23户回族移民搬迁后,人走寺弃。

二、伊斯兰教尕德忍耶道堂大拱北门宦派在西乡的传播

清康熙二十一年(),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尕德忍耶道堂三大门宦之一的大拱北门宦传入本县。先后在县城西郊建净室寺、鹿龄寺、仙根寺,以及滴水崖、沙河坎、红崖寺、玄阳洞、赵家湾、冻青寺等坐静地或拱北,影响日益扩大。其中:

滴水崖拱北,位于西乡县柳树镇西山村,清康熙二十年()夏,祁静一太师祖首来西乡,于此坐静,历数三秋。

沙河坎拱北,又称蔡岭寺,位于西乡县沙河镇蔡家岭。清康熙廿三年()夏,大拱北门宦派太师祖祁静一曾奉师命,於斯地坐静四十日。清康熙五十二年(),太师祖祁静一的弟子冉靖一创建蔡岭寺,弘扬伊斯兰教理,并归真埋葬于斯。该寺建有六褂式重檐三滴水大殿一座,高约18米,塔基底边12×8.3米、塔基高1.2米。院内有房舍10余间,占地面积约7.4亩。至今为“陝、甘、宁、川、青、新”诸省穆斯林的重要的朝圣、祭祖之地。

玄阳洞,位于西乡县南山(一说是县南梭罗关云阳洞,一说为柳树中南山溶洞,具体待考),亦传为祁静一太师祖坐静之地。

净室寺,位于城西,今鹿龄伊斯兰文化广场北部西端。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系祁静一太师祖坐静修功、传教之地。

鹿龄寺,位于城西,今鹿龄伊斯兰文化广场北部,西连净室寺,又称悠久亭,系祁静一太师祖归真、初葬之地。

仙根寺,位于城西西雅鑫城西侧(原氮肥厂附近),始建于康熙三十二年(),系祁静一太师祖的弟子马腾翼坐静之地。

红崖寺,又称洋溪沟拱北,位于西乡县柳树镇小龙村洋溪沟,系祁静一太师祖的弟子沙玉清、王再清归真葬地。

赵家湾拱北,又称清泉寺,位于柳树镇清泉村赵家湾,始建年代不详。寺院由大门、上房和东西厢房组成一进院落,坐北朝南,原建筑已损毁,於年在原址翻建。院内现存清代浮雕双龙捧寿“旌表圣旨”碑残碑首1件。院后,有先贤墓庐一座,系祁静一太师祖教下弟子归真埋葬地,一说为云南马某、一说为赵某。

冻(栋)青寺,又称贯山拱北,位于峡口镇文贯老街西南,南临牧马河,系祁静一太师祖的弟子王正清(临夏人)归真葬地。

三、大拱北门宦派创始太师祖祁静一的生平事迹

祁静一(~),经名“希拉里”,阿文道号“卯俩纳?希拉弄迪尼(意为主道的新月)”,汉文道号“静一”,回族。其先祖系大食人,因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乱”有功,后落籍长安灞桥。至明代,因避乱迁居甘肃河州(今临夏市)小西关。静一于清顺治十三年()阴历九月十九日出生于临夏市八坊。他出生之前,其父苏来曼巳去世了,三岁时慈母法土默也离开了人间。兄弟二人由祖母拜格亚抚养,全家祖孙三人,孤苦伶仃,相依为命,苦度光阴。

静一年方七岁,即在河州小西关城角寺入阿文小学,十二岁升入阿文大学,习业于大教长马天龙(经名易司玛伊来)门下,攻读伊斯兰教经典,兼学汉文诗书。静一“秉赋聪慧,过目成诵,师不能难”。年少时,即以“明心见性,修己育人”为其夙愿。对于主命、圣谕,恪遵不渝,讲经论道,令人悦服,受到马大教长的赏识。年甫十五,即挂帐穿衣(毕业仪式)。他精通阿拉伯文、波斯文,汉文造诣亦颇深,且品学兼优,才华出众,时人钦其才,称之为“神童”。他勤奋好学,深悉经典奥义及其所注释者,无非是“格致穷物,认主归一”。尝与知己同学阿卜都热哈玛尼?马宗生(~,回族,长安人,曾任甘肃河州,即临夏八坊北寺开学阿訇,即后来之毕家场拱北始祖)互相砥砺,立志朝觐圣城麦加,访求名师,溯本穷源,以获得伊斯兰教真旨奥义。

清康熙十—年(),穆罕默德第二十五代圣裔——华哲阿法根(格)?曼什胡勒?希达耶通拉希(即“阿帕克和卓”,又译作“希达叶图拉·阿法格·迈什胡勒”、或“华哲?希达耶?统拉西”、或“华哲?赫达耶?统拉西”),从阿拉伯启程东行来中国。他取道中亚,经*抵达青海湟中,驻足凤凰山,传行“虎非耶”教理。马宗生、祁静一相约往见,冀聆教诲。静一回家征得祖母同意后,偕同宗生等赴往湟中。希达耶通拉希传命:“让年龄最小的祁静一先入静房会见。”静一拜见了舍赫?希达耶通拉希(舍赫,阿拉伯语意为“长者、首领”。德高望重、仗义疏财和勇敢善战,是出任舍赫的首要条件,根据传统习俗仲裁纠纷、寻找牧场和保护水源是舍赫的基本职责。舍赫只能代表氏族部落的公众意志,并无强制性的个人权力,且不得独断专行和随意惩处其他成员。当然,强有力的舍赫有时也会影响和改变公众意志)后,舍赫“喜形于色,有相见恨晚之慨”。但云:“余非尔师,故吾道不可传尔。尔师由东海将临东土,尔速返家,庶遇名师于乡里。”静一大失所望,疑师不肯赐教,自怨缘分菲薄,伤感啼泣。马宗生谆谆慰勉说:“你要坚信舍赫之言,你的导师不久将至,你是原当有‘约会’的人,将来你的情份定会比我至高,你不必悲伤,先我一步回归乡里等待。”次日,两人洒泪而别,静一一路凄凉寂苦,心灰意冷地回到了家乡。

清康熙十三年()初,穆罕默德第二十九代圣裔——舍赫?穆哈印迪尼?布尼外法,道号“华哲?阿布屯拉希”(~,或音译作“华哲?阿卜董拉希”),系阿拉伯麦地那人。“其诞生也颖异,其成立也纯修,其讲论者性命,其修省者身心,所归宿者成己成人,所研究者天道人道是也。”他在圣城麦加阿里尕德忍耶道堂中执掌大印,代先知开传教授道之门,受教诲者甚众。一日,浩然曰:“赤尼(音suini,系指中国)有异才,吾将趋而造就之。”乃以“期颐之年”(汉时戴圣所辑的《礼记·曲礼篇》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耋,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远涉重洋,由海道“三履中原”,行抵广州,次及三江两湖,辗转陕甘。是年五月,驾临河州,侨寓于八坊西关科陀园穆有林家,寻访希拉里(祁静一的经名)其人。穆有林受命,三顾城角寺,传唤希拉里。八月间,静一应命竭诚拜见。华哲?阿布屯拉希大喜,曰:“此吾心目中之人也。”遂相约赴河州城西郊之红水河西岸沿头净地,口传尕德忍耶大道,指点清真之奥妙,造化之玄机,并示以修养之苦功。当时,穆有林在侧,同聆教诲。时,静一年方十八。自此,静一受命于小西关城角寺开始习静。腊月间,华哲?阿布屯拉希叮嘱静一:“尕德忍耶教门的特点是‘单独的’,你必须抛家离乡,超尘脱俗,入山僻谷,慎独静修,首先至陕西汉中府待我三年。”静一遵命,并回家告知了祖母。祖母含泪慰勉:“这是你的头等大事,定要遵命前往,我有你胞兄侍奉,不必惦念。”静一将祖母托于胞兄达吾德奉养后,随即料理行装,准备奔赴汉中。

清康熙十四年()正月十六日,静一受命,偕同师兄马纯—负笈启程。临行前,导师又谆谆教诲,叮嘱三事:第一要早晚临近“买斯吉德”(意为礼拜寺),第二要时刻认主拜主,第三要守侯我来,并吟诵真主在《讨拉提》经中谕示先知尔撒“饥则见,孤则合”的一段经文,勉其牢记体行。临别时,静一的亲朋、邻里、同学及穆斯林群众在马天龙大教长的率领下,聚集在河州市郊四家咀石碑湾为其饯行。其同学马宗生躬身伏地,啼泣不止,敦请静一踩其脊背乘上坐骑,以表知己之情。静一盛情难却,遂含泪如其所愿。经过千里跋涉,风餐露宿,历尽艰险,终于抵达陕西省汉中府。遂即与马纯一两人觅得小店居住,每日虔守师训,笃志清修。当地穆斯林群众视其“勤慎教门,知其非常人,咸生敬意”。乃邀其安榻于清真北寺内,并另辟专房,为静一习静之所。在门楣赠挂“一净室”三字匾额一面,以示敬重。三历寒暑,华哲果如期而来,静一详述别后情景及静修情况,师甚为满意。

清康熙十七年()夏初,华哲导师再命静一前往留坝县紫柏山修真养性三年,并嘱:“非我之命,不许出山。”又传授其进一步功修时应遵守的条件和注意事项。静一肩挑褐衫、棕蒲团拜垫等,翻山越岭进入紫柏山,栖身于黑安金板洞中修真养性。其导师寓居汉中府清真北寺,就近导其修静之功。静一在紫柏山岩洞隐居潜修三年,受导师之秘传,蹈先知之遗迹(穆圣曾在麦加郊区希拉山山洞中隐居潜修),渐悟妙境。

清康熙二十年()夏,静一第三次受命,改让至距陕西西乡县城六十里之滴水崖隐居,继续修真养性,约期三年。该处深山幽林,古洞长天,苍松翠柏,奇花异草,人迹罕至,真乃高人修炼之所。静一驻足后,“惟闻水声潺潺,鹤鸣猿啼,顿感心旷神怡,万虑消忘,不知此身之有无,不知是何境界!若非名师指引,焉能至此乎?”

不久,华哲导师也由汉中移居西乡县城清真北寺,亲予指导。至康熙廿三年()夏初,静一面壁滴水崖,已历三秋,师命其于县城清真北寺相见。至则师隔户问:“来者何人?”答曰:“是我。”师曰:“这里没有说‘我’的地方。”训其“己私未净尽”。又命其赴西乡县沙河坎蔡家岭习静四十日,再来相见。静一笃志清修,“出则箪食瓢饮,屡空晏如;入则僻谷绝尘,慎独静修”。至此,静一已隐居潜修历时十年,前后静修六十三次(其中大静三十六次、小静二十七次),已到“天人无二,性命合一”、“人极大全,真—还真”之境。

静一习静完满后,又受命相见,至时恭立窗外,师问:“门外何人?”答曰:“胡大的帅格勒米斯克尼(意为真主的至清穷、至赢弱的人)拜见。”其师始允其入室,静一谒拜,感谢调养化育之恩。华哲导师对其静修之功大加赞赏,并欣然抚其背曰:“我已奉主命,将伊斯兰教尕德忍耶大道根植于东土,于愿遂矣。你的功修全美了,达到了圣品,从今后有你无我了。你要肩负起承前启后,脉脉递传,以彰明斯道之重任,我将远游,完成未尽之使命。”遂将“天人之奥,性命之微,理道之旨,修静之功”尽传于静一,让他在中国传播和发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

祁静一的修持理论和功修实践是“尽性复命”、“修真养性”。他认为,至圣之教,原为宣示真道,道为教之精髓,教为道之肤表,有本有源,有表有里,注重身心性命之学,三乘之外复有超乘,达到复命归真,真一还真之境。他主张重视道乘修持,但并不放弃教乘,且坚持身体力行,因为道乘修持的基础是教乘的遵守。三乘是分言的修真养性,尽人合天的法则,是磨炼己私的砺石,是一贯持久的功夫,是完整的思想体系,绝不是分开而独立去干的。所谓“身不修不能明心,心不明不能显性,性不显现是己私所遮蔽”,不遵守教乘的“五功”、“五典”,不坚持六大信仰,就不能修持更高一级的道乘。教乘是口念,道乘是心念,真乘是意念,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缜密关联的。常道如人之身,中道如人之心,至道如人之命,有身无形谓之木偶,有心无命谓之行尸。因此,他的传教方式是在严格遵守教乘的基础上,苦干道乘修持,惟根据不同条件则有所侧重而已。至于道乘修持的真旨内容,是由行高功深的继世道统后裔负责单独“觌面指点”、“耳提面命”,秘密授传,一般人不便理解。

祁静一静修功满后,于康熙二十四年(),在其“而立”之年,遵其师命,开始传教授道。备尝艰苦,历时三十五年,足迹踏遍我国西南和西北等广大地区。他以虔诚的信仰和遵行,渊博的宗教学识,清贫、禁欲、忍耐和苦修的传教生活,受到广大穆斯林的尊重和拥护。他恪遵导师的教诲,不断阐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同时,教人恪遵《古兰》,履行《圣训》,敦五时参拜之典,重七日朝向之功;坚持“四纲”(即顺主、顺圣、顺国家,顺国家执*者)、“四要”(即要孝顺父母、接续骨肉,要兄弟友爱、要扶弱济贫、要和睦邻里),阐明今世后世,先天后天之要义,开人自新,引人迁善。他主张“绝尘僻谷为人道之门,消心寡欲为修道之功”,故凡入其门者,皆以“淡泊持其志,宁静守其身”。他才华横溢,虚怀若谷,立身如乔岳泰山,发论似万里长江。因此,慕名而来拜谒者络绎不绝,改宗皈依者也为数众多。他一生培养了许多优秀弟子,发展了大批教徒,其中有达官显贵,也有平民百姓。期间,静一以汉中之西乡、川北之保宁(阆中)、甘肃河州等为中心,先后向陕西、四川、云南、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传授尕德忍耶教理,教众日增,名震遐迩,竭诚谒见,深受教众敬仰,冀聆教诲者风集云涌。在长期的传教活动中,不遗余力地访贤授道,培育弟子、“各地闻风来游者,屡满户外,化育涵濡,名流相望。”共授传弟子约二十多名,能继承其衣钵者约有十人,即马如垣、马长清、妥化清、沙明清、王再清、马腾翼(后名明清)、穆再清、陈水清、安定川、康兆民等。其中,较大影响者有:

马如垣,回族,甘肃省临夏市王寺街人。自幼出家陕西西乡,辗转四川保宁,由华哲阿卜董拉希替代静一扶养五年,并赞誉为:“吾道中又一辈人”。自小“不愧屋漏”,笃志清修、品德高尚,侍奉静一数十年如一日。乾隆九年()阴历四月二十六日归真,享年六十五岁。安葬于河州大拱北西侧,即大太爷拱北。年墓庐被毁,后迁葬于杨妥家红山拱北。

马腾翼,东乡族,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平庄黑泉沟人。精通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经典学识渊博,门徒众多,曾被静一赞誉为“吾道中一健将”。是静一的坚强支持者和尕德忍耶门宦的主要开拓者,教众称为阿訇太爷。乾隆二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归真,享年八十八岁。安葬于大拱北西侧,称台子拱北。年墓庐被毁。年恢复拱北,重建墓庐。

马长清,回族、甘肃省临夏市人。学识渊博,行高功深,擅长汉文和医道。他往返于川、陕传教,门徒较多,曾长期住守四川保宁(阆中)巴巴寺(华哲·阿卜屯拉希之墓庐)。归真于康熙五十八年()阴历十一月十八日,安葬于巴巴寺西侧。

妥化清,回族,甘肃省临夏市杨妥家人。学识渊博,笃志清修,擅长汉文,医道精湛,深孚众望,随静一辗转川、甘、陕三省,始终如一。静一归真后,负责护送灵柩回归故里,并倡修大拱北,是首任当家人。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初十日归真,享年八十一岁。安葬于大拱北南侧之陵园,年墓庐被毁,迁葬于杨妥家红山拱北。

安定川,汉族,江苏人,康熙初年进士,任职翰林,四川保宁知府。他为*清廉,德高望重,因受静一感化,辞去官职,挂冠从游,并在青川县华街河岩洞静修养性。归真于康熙四十七年()阴历七月二十日,安葬于后溪徐龙山,并修建基庐,称安太爷拱北。

康熙五十八年()初秋,静一已知不能久留于世,加之门徒多不在侧,乃撰写《遗世宝训》一文,嘱示遵循。同年阴历九月十一日,在西乡县城西郊狮子山(牛头山)麓之静室内溘然归真,享年六十三岁,众弟子将其安葬于西乡县城西郊静室东侧,并修建墓庐,建立墓亭,题名“悠久亭”。随后,以修建墓亭时,见一对梅花鹿伏松下,教众以“鹿龄千岁”是吉祥之兆,且寓有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千秋万代永存之意,故又名曰:鹿龄寺,并雕翠玉石鹿一对,置于悠久亭垣门两侧,以作纪念。此即今之鹿龄寺拱北。

祁静一除通晓阿拉伯文、波斯文外还有深厚的中文造诣。他喜读诗书,擅长书画,尝赋诗填词、撰写论著,受到社会上较高的评价。如为阐扬伊斯兰教尕德忍耶教理,将其一部名著取名《久照亭》,寓光辉永照宇宙之意。他的诗词、论著,几经兵燹,毁之殆尽,保留下来的甚少,仅有少许诗词、对联和一段《遗世宝训》迄今仍在流传,并对后来之大拱北门宦出家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学习经典和功修之余,把研读汉文诗书作为一门必修的功课,培养了大量既懂伊斯兰教经典又懂汉文知识的人才,诚可谓“人文蔚起,代不乏人”。

祁静一不仅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学者,而且从其导师华哲·阿卜董拉希处学得精湛的医术,是一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他所到之处,乐善好施,治病救人,施舍药物而不取分文,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患者的尊重和称赞。在静一的言传身教下,其历代弟子都将祖上秘传医道也作为一门必修的课程,学习中医理、法、方药,炮制丸散膏丹,不少人还擅长针灸等。因此,名医辈出,代不乏人,甚至“妙手回春”者也大有人在。特别是大拱北用祖传秘方配制的三仙丹、七仙丹、九龙针、万灵丹、椒羚丸、风明散、鹿茸丸、虎骨丹等成药,疗效显著,声名远扬。既赢得了社会上较高的声誉,也为祖国医学增添了光彩。(以上生平事迹,参自《中国苏菲尕德忍耶大拱北门宦始祖——祁静一生平史略》,作者阿里·杨元生,甘肃临夏)

四、西乡县伊斯兰教派别

如前所述,西乡县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大致从元代开始,历明、清、民国及近现代几个时期。

1、格迪目教派在西乡的传承

格迪目,又译作格底穆,阿语意为“古老、遵古”,俗称之为“老教、老派、遵古派或古教、古行”。

以清真北寺最早於明万历年间为肇始,严格遵行伊斯兰教《古兰经》《圣训》中的古典教义教规——奉行格迪目教派为特征,主张今生与后世并重,对教派关系主张中庸、调和,看待问题也比较宽容、灵活和顾全大局,反对标新立异,坚持按老规矩办事,同时又不干预其他教派的事务,具有适应性和宽厚性,是谓之“老教不老”。随后建立的清真南寺、女寺、西寺、贯山清真寺、沙河坎清真寺、私渡清真寺、柏树垭清真寺等,大都属于格迪目教派。按人口来看,是西乡县伊斯兰教的主体部分。

2、尕德忍耶教派在西乡的传播

尕德忍耶,又译作“嘎德林耶”,阿语意为“大能者”,是伊斯兰教苏菲神秘主义学派四大门宦(虎夫耶、哲赫忍耶、嘎德林耶、库布林耶)之一。清康熙初年,由穆罕默德29世后裔“华哲?阿布都?董拉希”传入甘宁青,经太师祖祁静一传入西乡。详情不再赘述。

3、伊赫瓦尼教派在西乡的传承

伊赫瓦尼教派,又称“艾赫里逊奈”(阿文音译,意为“兄弟”和“遵经”,故称之“伊赫瓦尼教派”)。因其相对于苏菲派“四大门宦”而言,出现较晚,故也称“新教”、“新兴教”、“圣行派”、“新行派”等,是甘肃伊斯兰教中产生较晚的一个派别。创始人马万福(~),经名奴海,甘肃河州(今临夏)东乡果园村人,故又称“马果园”。早期,严格遵从古派教理,推崇虎夫耶哲理信念,信教群众对他尊重爱戴。光绪十四年(公元年),赴麦加朝觐、游学,求教於虎夫耶道堂筛赫?海力力巴氏。后来在麦加期间,又渐渐感悟到伊斯兰教受中国汉文化和汉族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影响太深,伊斯兰教的纯正性受到了冲击。同时,苏菲神秘主义门宦派崇拜圣徒、圣墓的做法也传人中国,他抱着一种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的态度,在部分反对“苏菲神秘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退出北庄门宦,决心改革中国伊斯兰教。年,马果园以《古兰经》和《圣训》中的经典经文为依据,号召人们剔除长期以来渗入伊斯兰教里的非伊斯兰成分,对凡是不符合经训原则的礼仪习俗一概予以革除,以还伊斯兰教之本来面目;坚持拜主独一,反对崇拜教主,反对人与真主之间设立中介——导师(实际上是门宦的教主),主张人与真主可以直接沟通,即教徒自己不经过神父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反对教主的绝对权威;并以瓦哈比的《克什分恕卜哈其》、穆罕默德?*的《艾扎以卜力穆罕玛其》、阿凡吉的《台福西勒如海尼默阿尼》三本新经为宗旨,一致反对穆圣立教后的正统派(逊尼派)教义、教律,并将正统派断为“穆什勒克”(意为“以物配主者”),主张改革古教,“凭经行教”、“遵经革俗”。公开号召“伊赫瓦尼”派教众“打倒门宦,推翻拱北”,并倡言“要遵从伊赫瓦尼,更要尊重我”。

《大散居与小聚集情境中的寺坊——陕西省西乡县伊斯兰教现状调查》(作者: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边疆研究院,马强)一文根据民国曾在清真寺学经的穆洪福先生讲述:“西乡以前是格迪目——老教……民国十六年(),本地穆民锁万德、穆文美、郭厚安三人去朝觐。民国二十年(),锁万钟、穆文洁去朝觐,回来后带回了新的宗教思想。民国时期,果园哈志(马万福)曾到过安康传教(伊赫瓦尼思想),因西乡与安康近,所以传入了伊赫瓦尼教派,”并随之成为西乡本土伊斯兰教的主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随着我国宗教*策的逐步落实,各清真寺寺产得以回归并重建,本土回族又开始重建派别意识,以“凭经立教”,注重宗教实践,简化宗教习俗中的繁文缛节为特征的伊赫瓦尼思想仍占据主流,仅在个别如祭祀亡故的习俗方面还有零星格迪目的特征,也仅有个别人遵守。目前,各清真寺也以聘任伊赫瓦尼教派阿訇为成规,或由熟悉伊赫瓦尼宗教实践的阿訇开学,传播其教义教规;各清真寺都主张用标准阿拉伯语念诵《古兰经》,主麻虎图白用标准阿拉伯语念诵两次。同时,县城南、北两寺的宗教活动对其他乡镇的伊赫瓦尼教派清真寺具有示范和指导作用。

隶属于嘎德忍耶大拱北的拱北和静修地,则遵行大拱北的仪式,在宗教思想和仪式方面,同伊赫瓦尼区分明显,两派之间很少有直接的交往。总体上,坚持各行其是,相互尊重,互不干涉的原则,虽然有派别意识,但教派关系融洽。

牧河人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