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曾编辑《世界》第二期“演剧”专栏介绍剧目《地震》
静园雅集(12)
热闹热闹眼睛
——十九世纪末西方演剧和晚清国人的接受
时间:年5月26日(周五)14:30
地点:北京大学静园二院二楼会议室
主讲人:孙柏(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戴锦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钱锺书在《汉译第一首英语诗〈人生颂〉及有关二三事》里曾讥刺曾纪泽等晚清使臣出访欧美仅止于欣赏西方的物质文明,对其以文学、艺术所表征的精神文化却始终都很隔膜,其证明之一就是他们观赏戏剧只是为了“热闹热闹眼睛”,竟“都只字没讲起莎士比亚”。这一议论在研究近代文学、特别是近代戏剧的研究者那里经常被引用而颇具权威性。然而说曾纪泽未提起过莎士比亚的名字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史料硬伤,更突显了论者囿于文学的建制性观念,而无法理解十九世纪西方戏剧文化整体面貌及其“视觉现代性”的极大偏颇。
基于上述的问题意识,本讲题预备从以下几个层次来展开讨论:
一、文学建制以及内涵于这一建制的戏剧观念,是现代学科建构的产物。用这样的戏剧观念来规范晚清国人对于西方演剧的最初的接受,实际上是明显的削足适履,犯了范畴与对象不对称的错误。在王韬、张德彝等人的众多笔记中,我们可以看到晚清国人尚不具备现代西方的“戏剧”理念,而是操持着一种“百戏杂剧”观来涵括他们在欧美所看到的一切表演节目的。
二、为了更切实地展开这一论题,我们可以引入一组丰富新颖、但较少为研究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