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国的蜜蜂资源 [复制链接]

1#

余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是由宽广的平原、高原、丘陵和山地构成,其地貌复杂,各种地形交错分布,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广阔的国土,从南向北跨越了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及寒温带5个气候带。黑龙江省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的漠河等地处寒温带;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和*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属中温带;山东全省和陕西、山西、河北等省的大部及*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为暖温带;秦岭-淮河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亚热带;海南、台湾及广东等省的南部为热带。面积宽广的青藏高原,因地势、地形的影响,自然景观、农牧业生产与上述5个温度带存在明显差异。受季风气候影响和因离海洋远近的差异,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与干旱4类地区在中国并存。

东北三省的东部及秦岭、淮河以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属于湿润地区,年降水在mm以上;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青藏高原东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年降水mm以上;内蒙古高原、*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大部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mm以下;*、内蒙古西部、青藏高原东北部为干旱地区,年降水mm以下。复杂的地形和气候,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有茂密的森林。西南则有“北回归带上的明珠”著称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在东海之滨和南海岛屿,无数热带、亚热带的珍贵植物群落交相辉映。中部的*河与长江中下游流域平原,各种农作物更是绿叶繁花,常年不断,四季飘香,即使是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大西北”高原、盆地、沙漠、戈壁等各类地貌上,也分布着各种生态环境下的植物群落。优越的自然条件,为中国孕育了丰富的蜂种资源,中国境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和*黑蜂。主要的野生蜂种有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和黑小蜜蜂。

一.中华蜜蜂(ApisceranaceranaSpin)

中华蜜蜂,简称中蜂。在中国,除最西部的*维吾尔自治区外,从东南沿海到青藏高原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有分布。据杨冠炽等调查,中蜂的分布,北线至黑龙江省的小兴安岭,西北至甘肃省武威、青海省乐都和海南藏族自治州,西南线至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墨脱、摄拉木,南至海南省,东到台湾省。集中分布区则在西南部及长江以南省区,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福建、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江西等省区数量最多。

全国饲养量多万群,约占全国蜂群总数的1/3左右。工蜂腹部颜色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有的较*,有的偏黑;吻长平均5mm。蜂王有两种体色:一种是腹节有明显的褐*环,整个腹部呈暗褐色;另一种的腹节无明显褐*环,整个腹部呈黑色。雄蜂一般为黑色。南方蜂种一般比北方的小,工蜂体长10~13mm,雄蜂体长约11~13.5mm,蜂王体长13~16mm。中蜂飞行敏捷,嗅觉灵敏,出巢早,归巢迟,每日外出采集的时间比意大利蜂多2~3小时,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造脾能力强,喜欢新脾,爱啃旧脾;抗蜂螨和美洲幼虫腐臭病能力强,但容易感染中蜂囊状幼虫病,易受蜡螟危害;喜欢迁飞,在缺蜜或受病敌害威胁时特别容易弃巢迁居;易发生自然分蜂和盗蜂;不采树胶,分泌蜂王浆的能力较差;蜂王日产卵量比西方蜜蜂少,群势小。

关于中蜂是否存在不同的地理品种(系)和生态类型的问题,按传统观点,即承认东方蜜蜂只分为已定名的日本蜂(A.c.japanica)、印度蜂(A.c.indica)和中华蜜蜂(A.c.cerana)。但中国学者对此提出了几种新的学术观点,现列举如下,供进一步研究探讨。中国农业科学院养蜂研究所在年根据各地中蜂主要经济性状和形态特征上的差别,结合当地的生态地理条件,认为中蜂已经分化为不同的4个地理系,即海南系、湖南系、马尔康甘南系和西藏系。除此之外,还有北京中蜂、云南中蜂和饶河中蜂,有可能形成地理系。

贵州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在年,根据东方蜜蜂前翅上a、b及J10、B4四个数量性状组别一致的原则,用Barrtlett的X检验法,将分布于中国50个地区的东方蜜蜂,分为8个类群并定名为8个亚种:1)华夏(A.c.cathayca);2)毕节(A.c.bijieca);3)两湖(A.c.twolareca)54)梵净山(A.c.fantsunmountaina);嵊县(A.c.shenpcountica);6)北京(A.c.pekinga);7)贵阳(A.c.kweiyan);8)陕江(A.c,shankianga)。

云南农业大学教学和科研人员把云南的东方蜜蜂分为三个亚种,即指名亚种(A.c.cerana)、印度亚种(A.c.indica)和西藏亚种(A.c.skorikovi)。

二.意大利蜂(ApiskelliferaligusticaSpin)

该蜂种适应于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蜜源特点,因此当20世纪初由日本和美国引入后,深受各地欢迎,推广极快。在70年代以前,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饲养的西方蜜蜂都是意大利蜂。工蜂第2~4腹节的背板有棕*色环带,*色区域的大小和颜色深浅有很大的变化,一般以两个*环为最多;体表绒毛淡*色;工蜂吻长6.3~6.6mm。蜂王的腹部多为*色至暗棕色,尾部黑色,只有少数全部是*色。工蜂体长12~13mm,雄蜂体长14~16mm,蜂王体长16~17mm。意大利蜂性情温驯,产卵力强,育虫节律平缓,分蜂性弱,能维持大群;工蜂勤奋,采集力强,善于利用流蜜期长的大宗蜜源;分泌蜂王浆能力强;产蜡多,造脾快;保卫和清巢力强。其主要缺点是盗性较强,定向力较差,在高纬度地区,越冬较困难,消耗饲料多,抗病力较弱。蜜房封盖呈干型或中间型。在定地结合短途转地的放蜂条件下,一般每群蜂年产蜜可达50kg以上,丰年可达70kg;长途转地的蜂场一般年群均产蜜约kg,最高的可达kg,试验群的产量曾超过kg。80年代以来,浙江省在本地意蜂的基础上,选育出蜂王浆高产的“浆蜂”品系,在短途转地的饲养条件下,单群平均年产蜂王浆超过3kg,最高达4kg以上。

三.东北黑蜂

该蜂种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由俄罗斯引入黑龙江与吉林两省山区的黑色蜜蜂,经长期自然选择和人工培育而成。80年代末,在黑龙江省饶河县保护区内约有纯种东北黑蜂多群。东北黑蜂约有1/3的蜂王为黑色,2/3为褐色。工蜂分黑、褐两种,几丁质黑色,少数的第2~3腹节背板两侧有淡褐色小斑,绒毛淡褐色,少数的灰色。东北黑蜂耐低温,越冬安全,节省饲料,死亡率低;早春繁殖快,群势发展与当地主要蜜源泌蜜规律一致;勤奋,采集力强,既能利用椴树等大宗蜜源,也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性情温驯,抗逆性强,能维持大群。较抗幼虫病,易感染麻痹病和抱子虫病。东北黑蜂在引进饲养的近百年里,表现出惊人的生产能力:年,饶河邹兆云养蜂多群,平均群产蜜kg;据记载年全县养蜂群,蜂蜜产量吨,平均每群产蜜5.7kg,年毛水苏流蜜期,饶河县小佳河公社永丰大队的27群蜂,产蜜kg,单花期群产蜜kg。同年,大佳河公社养蜂员翁殿喜饲养的一群蜂,产蜜超过kg。东北黑蜂对蜜源变化的反应敏感,泌浆量波动较大,在饶河县的蜂王浆生产期从6月中旬至8月中旬,仅两个月,群产蜂王浆最高记录为g。东北黑蜂与世界四大著名西方蜂种相比,具有其特殊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稳定的遗传性。为了加强该蜂种的保护和选育工作,成立了饶河县东北黑蜂保护监察站和饶河县东北黑蜂原种场。

年,黑龙江省*府决定,将饶河、虎林、宝清三县划为东北黑蜂保护区,在保护区内还划定了两块面积分别为和0k㎡的中心繁殖区。

四.*黑蜂

*黑蜂主要分布在*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塔城及阿勒泰地区的特克斯、尼勒克、昭苏、伊宁、布尔津等地。该蜂种于20世纪初由俄国引入。*黑蜂的工蜂体色呈棕黑色,少数的在第2~3腹节背板两侧有小*斑。雄蜂纯黑色。蜂下有纯黑和棕黑两种。工蜂吻长6.03~6.44mm,初生重~mg。*黑蜂在*已有几十年饲养历史,对当地气候、蜜源等自然环境具有极强的适应性。抗寒力强,越冬性能好;体形大,采集力强,爱采树胶;分蜂性弱,繁殖快,特别能抗瞒害。缺点是性情暴躁,爱螫人;流蜜期蜜卵争巢,影响蜂王产卵。*黑蜂对大片和零星蜜源均能充分利用,丰年群均产蜜kg左右,欠年50~80kg。年5月27日,*维吾尔自治区发布文告,建立了西至霍城县五台、东至和静县巴伦台的“*黑蜂资源保护区”。但由于保护措施不力,外省大量的西方蜂种不断进入*黑蜂保护区,纯血统的*黑蜂已越来越少。

五.大蜜蜂(ApiadorsataFabricius)

别名排蜂、马岔蜂。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东南、西南、南部等海拔0~0m的山区及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部,西藏自治区的南部和东南部。这些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15~20℃,最热月为18~28℃,最冷月平均4~15℃。大蜜蜂工蜂体躯大小与西方蜜蜂的蜂王接近,平均体长15.5mm,吻长5.70~6.40mm,头胸部黑色,第1~2腹节背板为桔红色。雄蜂体色全黑。蜂王平均体长20.10mm;体色与工蜂相同。多栖息于悬岩或高大的乔木上,营单一纵向裸露巢脾,脾长0.5~2.0m宽0.4~1.5m,脾的上部和两侧为蜜、粉圈,中间和下缘是产卵圈,工蜂房与雄蜂房大小相同。流蜜期的群势可达7万只蜜蜂,冬季可保持3~5万只蜜蜂。大蜜蜂具有很强的抗逆性、飞翔能力和防御敌害能力。喜几十群甚至上百群聚居在一处。群体有随季节迁移的习性。1群野生的大蜜蜂每年平均产蜜量35~65kg,仅油菜一个花期可取蜜15~20kg。蜡质优良,含蜂胶较少。此外,大蜜蜂为名贵药材砂仁等授粉增产作用显著。

六.黑大蜜蜂(ApislaboriosaSmith)

别名岩蜂、喜马排蜂、大排蜂。分布于云南西部与南部及广西西部、西藏南部与东南部。三型蜂体躯均为黑色。工蜂体长15~17.9mm,吻长6.50~7.00mm。多筑巢于海拔0~m离地面较高的避风石岩处,喜集中聚居。蜂巢为单脾,脾宽约0px,脾长达px,三型蜂的巢房分化不明显。其他习性与大蜜蜂雷同,但较凶暴。黑大蜜蜂的蜜、蜡产量及品质与大蜜蜂近似。因该蜂种筑巢于悬崖峭壁处,取蜜难度较大。

七.小蜜蜂(ApisfloreaFabricius)

别名小挂蜂、小草蜂等。分布于云南省的怒江、澜沧江、元江三大流域的广大地区,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龙州、四川的西昌、渡口等地。工蜂体长7~10mm,平均吻长2.86mm,头部和胸部黑色,第l~2腹节背板暗红色。蜂王的体色与工蜂相同,后足采粉器退化。雄蜂体色全黑。

多栖息于半山坡、溪涧旁、次生灌木丛和杂草丛中,营巢于距地面l~4m高的树枝或草茎上,为单一纵向的裸露巢脾,面积如同手掌大小,巢脾上部是蜜、粉圈,下部是子圈。小蜜蜂护巢性能强,遇到不良环境或敌害时,即在巢脾上形成紧密的蜂团。其采集活动受气温影响较大,冬季清晨因气温偏低,它们往往停止采集。每年每群蜂可取蜜2~3次,全年取蜜约1.5kg,蜜味甘甜。普通小蜜蜂个体小、动作灵敏,采集时能深入花管,是砂仁和蔬菜瓜果较理想的授粉昆虫。

八.黑小蜜蜂(ApisandreniformisSmith)

别名小排蜂、黑色小蜜蜂。分布于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和临沧地区。年匡邦郁在云南的西双版纳采到三型婶标本,后经吴燕如鉴定为黑小蜜蜂。工蜂呈黑色,体长8.20~10.00mm,平均吻长2.41mm,蜂王呈褐色,体长14~15mm,后肢采粉器退化。雄蜂体色全黑,体长11~12mm。栖息于距地面约3m高的树枝和草茎上。营造单一纵向裸露巢脾,其面积与小蜜蜂的近似,三型蜂的巢房区别明显。该蜂种护巢力很强,若触及其蜂巢,工蜂则追击甚远。每群蜂每年取蜜2~3次,每次可取蜜0.5kg。黑小蜜蜂体小灵活,是一种优良的授粉蜜蜂资源。

以上来自相关资料整理,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