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这段时间频繁出圈的上海方言电影《爱情神话》,《带你去见我妈》这部潮汕方言电影似乎只在潮汕人的圈子里“广为流传”。
▲《带你去见我妈》目前在豆瓣获评7.6分不看《带你去见我妈》这部电影的理由可能有很多个——片名没内涵、故事很俗套、听不懂方言……而去看这部电影的理由应该只有两个,或因好奇,或出于潮汕情怀。
情怀不问缘由,“胶己人”的电影必须要支持。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外省”观众走入影院,我们似乎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好好谈谈这部电影了。
▲电影《带你去见我妈》海报一部方言电影,没有明星加持,也没有语言优势,要如何吸引观众走入影院?
一出潮汕喜剧,将如何讲好一个“外地媳妇本地郎”的老套故事?
不俗,落在俗套之外
如片名一般直白,《带你去见我妈》讲述了一个在外打拼多年的潮汕年轻人泽凯,因为母亲不断介绍相亲对象和催婚,而不得不带隐瞒了家里人两年的外地女朋友卢静姗,回家见家长的故事。
故事建立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之后,潮汕小社会经历着巨大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
潮汕人世代坚信——“小小生意会发家”。母亲作为老一辈人的代表在当地开着一家卤味店,依靠周围乡亲邻里的帮衬,支撑起了一家老小的生活;而儿子泽凯则走出了家乡,跟舅舅一起到深圳华强北,创业做生意。
▲影片中,母亲开着一家卤味店泽凯作为传统文化和城市文化交汇影响下的新一代潮汕人,自然也形成了新的婚姻观。而本片最核心的矛盾点,就是传统和现代两种婚恋观在两代人身上发生的激烈碰撞。
从儿子泽凯带女朋友静姗回家见妈妈开始,影片就进入了由潮汕文化主导的叙事语境下。
然而伴随着外地女朋友进入潮汕家庭、传统潮汕民俗如生活画卷般展开时,体现的却是封闭的打开,和传统的溶解。
母亲一开始只能被迫接受了泽凯的建议,“先看看再说”,而在日渐相处之中也放下了自己的偏见。她发现静姗不仅礼貌懂事,也愿意为了融入这个家庭而学习潮汕的传统习俗,甚至“很聪明、学得快”,还有令她感叹不已的“七八楼层高”的高学历。
▲母亲逐渐放下偏见,并夸静姗学历高有点厉害这位潮汕妈妈,从不情愿带着他们俩赶集,到让儿子带着外地女朋友“做粿”,见亲戚认亲戚,再到主动教静姗拜神、给儿子和“儿媳”求符、合八字算结婚的日子、拿出自己的积蓄准备婚事、想去杭州见静姗父母并提亲。母亲别扭而真诚的主动接纳,也给影片蒙上了温情的色彩。
▲母亲求老爷给儿子和“儿媳”算结婚的日子然而温情,却中止于舅舅不小心提前说出了静姗“离过婚”的事实。
母亲和泽凯爆发了激烈的争吵。
母亲反对儿子的女朋友是“外地的”且“离过婚”,而儿子的观念则是另一半只要人品好,他喜欢就好,相爱只是两个人的事情。母子之间的矛盾也从结婚对象的选择延伸到人生的自我选择上,在争吵时,母亲甚至撂下了“去了就别认我了”的狠话。
泽凯和静姗两人最终因为家里反对和害怕再次走入婚姻选择了分手。
▲两人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然而,故事并没有停止于此。
随着母亲的主动走出,这个故事从俗套的剧情走向中跳脱出来,走向了更丰富的一面。
怀着对儿子的歉意和想主动缓和关系的态度,嘴硬心软的母亲还是决定自己去深圳找儿子和静姗,自己主动走近和了解他们的生活。
而随着故事场景的转变,潮汕人家的“当家主母”也从在家掌控一切的强硬,切换到了面临新世界的脆弱。
在转变中,电影完成了一个复杂立体的“人”的塑造。
▲一再与儿子观念不合产生冲突,母亲落寞神伤在影片的最后,儿子用手机记录下母亲第一次坐飞机时的反应。
在母亲絮絮叨叨的这几分钟里,母亲体验新世界时的好奇与可爱,面对儿子的自卑与自责,对远去故乡的深深留恋……这部电影所要表达的,都在最后面这段花絮般的镜头中得以展现。
于是,电影也在潮汕地区背景之外,有了更凝聚的情感寄托点,那就是——愿意付出和包容一切、跨越传统与偏见的母爱。
潮汕之外,还有潮汕
这部电影写满了“潮汕”二字。
对潮汕现实图景的复刻,是由无数真实的细节构建的。
当影片开头的老式高压锅在水流下冒出滋滋的蒸汽,母亲往打散的鸡蛋加入菜脯粒时,潮汕人的DNA就动了。
▲在潮汕,每日的早餐以白粥为主,佐以各种“山海味”(菜脯蛋、麻叶、鱼饭、橄榄菜、咸菜、牛铃……)在“方言”“老厝”“潮剧”“拜神”这些潮汕地方符号之外,更让人有代入感的,是影片中所展现的“潮汕人特质”——这里特有的,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方式。
“排外”和“团结”互为表里,是潮汕最突出的地方风格之一。
回潮汕,泽凯不告诉母亲自己有了女朋友的原因之一就是女朋友是外地的;亲戚邻里包括母亲给儿子介绍相亲对象首要条件也是潮汕本地人。
而在外,只要你是潮汕“胶己人”(自己人),便可以直接化干戈为玉帛,撞车了也没事,还要邀请对方有空来家里喝茶。
▲母亲在得知儿子的女朋友是杭州的后,下意识的反应是:“那是外地”剧中的人物,无论是爱说八卦、爱攀比炫耀的婵真婶,还是追了几条巷子都要把东西塞给你的亲戚,这些生动的人物细节,都很容易让潮汕观众联想到现实生活的某个熟人,“我身边的人确实就是这样的”。
而更宏大的潮汕人情社会,则隐藏在幽微之处。
从开头母亲为全家准备早餐这一小场戏开始,就体现了一个由母亲主导的传统潮汕家庭。
大到经营店铺、安排祭祀,小到做饭、买菜,家里的大小事大部分都是由母亲一力承担。而母亲和婵真婶在卤味店前的一桩买卖,就完成了潮汕人情社会里最普遍寻常的一系列寒暄、炫耀和“情报”流通。
▲卤肉店前的寒暄在一个彼此熟稔的社会关系网中,家庭中任何一点“丑闻”,就能迅速传散开来,成为街坊邻里的闲时八卦。
“面子”是一个传统潮汕家庭最看重的东西。
母亲同意让泽凯娶“离过婚”的静姗的最大阻力,其实是周围人的有色眼镜。因为以家庭为重的潮汕人对待婚姻仍旧恪守着“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传统观念,结婚是结两姓之好,夫妻应从一而终。
▲泽凯和静姗但潮汕人的面子之外,还有“人情”。
母亲对待外地媳妇的态度从一开始的反对到后来的接纳,是一种人情的自洽,人与人之间有了情感联系,“底线”也可以让步。
而最终关于家庭尊严的和解,则借由奶奶之口说出,无论街坊邻里的闲话如何可畏、家庭的“面子”有多重要,“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最重要”。
▲母亲为儿子攒好了结婚的钱影片中潮汕人嫁娶习俗中必不可少的“合八字”,也有形象生动的展示。在潮汕地区,算命先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父母对子女的婚恋决策。如果算八字时得知新人八字相合,即使心里不是特别满意,很大程度上也都会同意,因为父母们大多相信命运,怀着“只要孩子好就好”的心态来说服自己。
电影中妈妈听完算命先生说她冲“儿媳”并且没有化解办法时,心里不舒服也碍于还有旁人在,她回怼道:“算来算去都是你的话”,直接给钱走人。
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点——潮汕人信命理,但如果结果并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可以选择相信另一个算命先生。
▲听到算命先生说自己和“儿媳”相冲,母亲说他胡说八道,直接付钱走人怕你连潮汕话也不会讲了
《带你去看我妈》是近几年少见的除了喝功夫茶、拜神、牌坊街这些刻板符号的堆叠之外,还能真实地还原潮汕社会人文风貌的一部潮汕方言电影。
▲俗语道“潮汕厝,皇宫起”,潮汕建筑讲究由大到小布局,精致又讲究一方面它借由家庭生活这个共通的切口,向非潮汕人展现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潮汕;
一方面它又足够“潮汕”,能让潮汕人生出“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的文化”的强烈身份认同感。
这部电影展露出更多的人文情怀在于,它所面临的传统文化的代际传承的问题与我们身处的时代、所面临的时代命题息息相关。
影片中母亲反对儿子娶外地媳妇更深层的原因,在后面和奶奶对话中浮现。她的担心的是——她不想自己的下下一代连潮汕话都不会讲了。
▲母亲用潮汕话说“纸钱”,外地的静姗听不懂,重复道“煮墙”在这个意义上,坚守传统对于母亲来说是对文化传承的执拗,而潮汕文化也在潮汕人世代坚守和不被外人所理解的执拗下,完整地传承了下来。
这也是这部电影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在巨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根文化”在时代潮流中进行自我定位,塑造自我认知?被我们摒弃已久而日渐消逝的家乡传统文化是否还有保护和坚守的必要?我们是否厘清文化传承中的扬与弃,准备好承担起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潮汕人对待传统节日毫不含糊,从年头拜到年尾,遇事总是来一句“老爷保号”电影之外,理应有更多的反思。
我们或许能够客观地说出一部电影好与坏的评判标准,然而却可能因为加诸了太多个人情感的主观判断。而对一部家乡的方言电影或宽容或苛刻。
一部方言电影,除了要讲好一个故事之外,也承担着最大程度展现地方韵味的重担。
《带你去见我妈》这部电影从制作团队到演员基本都是潮汕本地人,影片中80%的场景在潮汕本土拍摄,超过70%的对话都为潮汕方言,甚至连电影配乐都是由潮汕本土乐队玩具船长出品,是一部将创作“本土化”贯彻到底的方言电影。
对于一部方言电影而言,这样的极致本土化,要展现原汁原味的潮汕特色,不算是特别难的事情,然而,要让外省观众感受到、并能理解“潮汕文化”,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电影中已经通过一些情节,对“潮汕地域偏见”予以破除,对一些潮汕传统给予了展现与解读,但仍需要在“传统之外的传承”上有更多的努力。
什么是传统之外的传承呢?
用电影讲地方故事,需要对地方风物人情进行原样复刻,以呈现最真实的地方特色,这是追溯传统。而真正有效的传承,则在于对地方文化的批判性思考中展现。
▲《带你去见我妈》剧照电影是否厘清文化传承中的扬与弃,是否修正了观众对地方文化的某些刻板印象,是否有符合当下时代心理的地方文化展现,这些都是我们对于一部好的方言电影的期待。
作为潮汕人,我喜欢《带你去见我妈》。
但它能否说服、感动更多人,还要交给走入影院的每一位观众来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