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青海路径
TUhjnbcbe - 2024/7/14 22:49:00

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的主要目标中明确提出“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年以来,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和要求,我省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着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新时代文明实践正日益显现出凝聚民心、汇聚力量的重要作用。

“马背志愿服务队”深入雪山草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

文明实践进校园。

志愿者用“皮影戏”开展理论宣讲。

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省文明办供图

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贤孝”“花儿”、青海小调、快板儿、小品等充满“泥土味”的形式,把党的声音传递到千家万户;在社区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演出服务、文明新风评比等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让辖区百姓的满意度、幸福感明显提升;一个个身穿红马甲、头戴小红帽的志愿者忙碌在大街小巷,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成为遍布城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头巷尾,各类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让人们随时可以汲取知识、学习技能、陶冶心灵……

近年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青海大地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方面不断拓展广度和深度,凝聚起动员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强大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不断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这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截至目前,全省建成文明实践中心29个,实践所个,实践站个,成立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队余个、实名注册志愿者50.3万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场次。

如今,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正成为青海各族人民群众学习理论政策的学校,丰富文化生活的舞台,倡导移风易俗和开展志愿服务的平台。

盘活用好资源

让党的好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群众在哪里,新时代文明实践就到哪里。着眼于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我省高度重视,同步筹划,稳步推进,积极推动省级试点和中央试点工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奠定了基础。各试点地区普遍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三级阵地和三级志愿服务队伍的领导责任,建立调度协调机制,加强指导协调。同时,在摸清基层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充分整合各类阵地和平台,盘活相关资源,建立志愿服务队伍,搭建管理运行平台,成立县(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单位如星火燎原般迅速铺展。

“打竹板,响连天,文艺队伍走向前,一号文件说些啥,听我给你来宣传……”年3月17日,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百姓话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艺志愿者李洪盛正在用青海方言曲艺打搅儿,为村民宣讲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那接地气的艺术表现形式,把党的好政策送到百姓心窝里,现场不时传来农民群众阵阵叫好声。

“各位父老乡亲,今天我们给大家讲一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前不久,玉树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理论宣讲志愿队先后赴下拉秀镇、日益格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小区、哈秀乡开展“百姓宣讲团”巡回宣讲活动,通过双语宣讲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话”把党的理论知识送到了群众的心坎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过程中,我省统筹运用传统阵地和新载体新手段,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大道理”变为“小故事”,“普通话”变成“地方话”,让理论宣传和思想教育更接地气、更有活力、更有温度,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与群众精准对接

播撒文明“种子”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体力量是志愿者,拥有强有力的志愿者队伍是做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前提。我省着力在拓展工作主体、保障工作力量上下功夫。各地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精心组织热心参与公益事业的干部、职工、教师、医疗工作者以及村民代表参与到志愿活动当中来,切实解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创建工作“谁来做”的问题。

年春天,“志愿红”成为抗“疫”战场上一道动人的风景线。围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个个讲科学防治、传权威资讯、作心理辅导、解生产难题的志愿服务项目,在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破土而出”。一批批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网络志愿者、公益志愿组织,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便民帮扶、生活救助、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中,构筑群防群治严密防线,关心关爱特殊群体,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志愿力量和文明温度。

在西宁市城中区,“小马扎”微党课、“宅基课堂”“流动党课”等多种创新宣讲方式,让老百姓听得解渴,直呼过瘾。宣讲队就像蒲公英,在四面八方、小区楼院、田间地头撒下“种子”,采取短小、灵活、丰富的形式,与民众面对面,接地气、冒热气地讲政策、说问题,赢得了辖区群众的欢迎和点赞。

民生问题无小事。无私奉献、甘于付出的“红马甲”们,始终以点滴善举为群众送温暖、解难题,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落到实处。西宁市城中区以“中心队”“专业队”“全民队”“特色队”分层发挥引领作用,建设专业化、精准化、全民化志愿服务队伍,受到群众普遍好评;玛沁、兴海、玉树等涉藏州县组织党员领导干部、行业专家、党校教师、援青干部、驻村干部、老党员、村警组建“红旗志愿服务队”“马背志愿服务队”“摩托车志愿服务队”,深入雪山草场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三江源地区积极组织生态环保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开展生态科普、环保理念普及、野生动植物调查、野生动物迁徙守护、生态违法行为劝阻、垃圾捡拾、流浪犬治理、卫生健康知识普及等志愿服务活动,为全国人民守护好“中华水塔”。

突出实践特色

把文明实践落到实处

如何将基层阵地用起来、工作力量动起来、活动开展起来,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在宣传群众、凝聚群众上更好发挥作用?青海的答案是——突出实践特色,做好结合融入文章。

“我们家的水压已经恢复正常,没想到这么快就解决了。”家住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中兴佳苑二期的住户马女士高兴地说。年3月24日,马女士通过大通县融媒体中心网络问政平台反映了自家水压不稳情况,随后,融媒体中心迅速通过互联网渠道第一时间反馈给了相关县级部门,相关部门又及时与小区物业公司沟通,限期5个工作日内解决住户反映的问题。

依托融媒体平台,开展文明实践线上线下同步推进。近年来,大通县积极探索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抓共建路径,通过在互联网移动端开发志愿服务模块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赋能,实现了网上点单、派单、接单、评单功能。

“这么‘聚民气’的文明实践活动已成为我们居民最乐意参加的集体活动。”1月11日,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东街社区组织开展了“睦邻嘉年华”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文化服务,搭建相互交流沟通平台,增进“邻里情”。

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是新时代文明实践深化拓展的有效切入点和支撑点。东街社区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县级试点之一,采取“互联网+”的治理方式,深化了“四点半课堂”“家长学校”等活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群防群控、联防联治,确保群众心声有处可诉、百姓难题有人化解。

“新时代文明实践既要治理有方,还要创新方法提振妇女经济收入。”兴海县子科滩镇城西社区党支部书记童延芳说。立足全面小康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城西社区主体居民为藏族群众,社区妇女缺少增收路径是突出问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站长带头示范,直播带货。平日里,社区志愿者走家串户与绣娘进行深入交流,鼓励更多的绣娘参与到社区“红叶绣坊”的直播平台来展示各自作品,引导绣娘共同直播。经积极带动,社区“红叶绣坊”共吸纳了90多名绣娘。如今,65岁的绣娘拉毛才让通过直播出售自己的刺绣产品,每月可收入元。残疾绣娘丁英芳通过直播带货年收入近2万元。

一个个动人故事,讲述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辛勤耕耘。随着文明实践活动不断延伸拓展、完善优化,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在不断提高。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随着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力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也正在青海大地徐徐展现。

采访手记

让文明实践成为社会“新时尚”

“春回大地带来平安的消息千万个你奋不顾身的努力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爱从不缺席共度风雨一次次生死不离……”

听到这首《感谢有你》,看着镜头里反映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那一个个爱心故事、一幕幕感人画面,一次次爱心传递,不由地使我回想起采访过的那些抗疫先进典型、“青海好人”、“中国好人”、道德模范、优秀志愿者……他们以感人的情怀和事迹,为和谐社会建设点亮了道德之光,绽放了精神之美。

在我们身边,我也同时看到了还有更多的人,包括普通的社区党员、退休老人、青年学生、文艺团队成员,他们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穿着“红马甲”,如一颗颗“种子”,实践文明理念,传递正能量,为社会带来关爱和温暖。

要让新时代文明实践遍地开花结果,就要不断提升理论和人民群众的粘合度。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相结合,与大数据应用、融媒体相结合,让新时代文明实践贯穿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新时尚”。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虽然特色不同,但共同的一点是都会大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图书阅览区,安静的环境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氛围,读者三五成群专注于书籍之中。文化活动室里吹拉弹唱、载歌载舞、书法绘画、青绣、剪纸艺术,笑声不断,掌声阵阵。田间地头、农家院落、牧区草场,一场场文明实践活动在全省各地由点及面,滋润着群众的心灵。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不断提升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建立,就成为了人民群众汲取精神花蜜的花园。在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育着新时代人民群众守正创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人民有信仰,国家就有力量,民族就有希望。

一个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就是一个个文明实践新地标。通过各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我省将文明成果送到农村牧区、送到基层,将“理论”转化为“成果”。它们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动员起千万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让文明实践成为一种“新时尚”。(魏爽)

作者:魏爽稿件来源:青海日报声明:以上内容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青海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