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那儿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暑假开启,大学生们又有时间勤工俭学,参加社会实践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工俭学一直伴随着北京教育的发展。在物质生活不够富裕的年代,大中专院校曾通过勤工俭学为国家创造出大量财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改革开放后,中小学又通过开设校办工厂、推行勤工俭学,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师生福利。(1)高校率先试行勤工俭学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家底儿”比较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年,刘少奇副主席亲自率队赴多地调研后提出,在学生中应当提倡勤工俭学、开展课余劳动,这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们的学习费用,而且可以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思想作风。中央提出了“勤俭办校”“勤工俭学”方针,北京一些高校利用各自的教学设备和技术力量,率先试行勤工俭学,结合教学进行生产。年,北京市土木建筑工程学校师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图为他们在修建教学楼。冯文冈/摄据北京日报年2月12日6版《航空学院重点试行勤工俭学》报道,北京航空学院两个系的多名学生利用寒假到学校附属工厂参加劳动,涉及铸、锻、焊、木等10个工种。在教师和技工的指导下,学生们自己动手生产混凝土应变计和静动态应变仪的零件,以及拉力试件、叉子、水壶、地漏、管接头、小马扎、小凳子、高凳等几十种产品。这次勤工俭学为期一周左右,学生们创造出的产值达1.64万元,其中纯收入约多元。年2月12日,《北京日报》6版看到北京航空学院带了个好头,北京市第三地方工业局分别与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学院和北京航空学院三所高校订立协议,让这些高校分别承担10至20项产品的设计、加工或制造任务。其中,清华大学着手进行了电度表的试制工作,以及制造水泵、小马达、电子仪器等;北京工业学院和北京市公私合营联昌仪表厂协作,大量生产工业上急需的“绝缘试验器”,并为地方工业部门生产经纬仪、小型台床、钟表和自行车零件等;北京航空学院则为市第三地方工业局突击测绘或设计小型台床、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等。任务分配下去,参加勤工俭学的同学争先恐后地抢着干,产品的合格率也比较高,像北京航空学院学生所做的铸件,合格率能达到90%。(年2月21日《北京日报》1版,《首都高等院校同地方工业协作》)年,北京市化工学院的师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图为他们在盐酸厂测盐酸浓度。冯文冈/摄通过勤工俭学活动,一些大学生改变了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观念。“我们虽然学过理论,可真干起活来什么也不会。比如打铁时,遇到大件需要两面翻着烧,但几十斤重的铁块翻起来不容易。我们只会用夹子夹小地方,结果夹了半天也翻不过来。老师傅们是夹住大地方,一下就翻过来了。”北京航空学院学生胡继速有感而发,“在劳动中,我们深深感到生产实践是多么宝贵,理论结合实际又是多么重要!”(年2月26日《北京日报》3版,《思想上的新收获》)年1月3日,《北京日报》4版不仅如此,高校的勤工俭学活动还取得了一大批劳动成果,为国家创造出大量财富。北京工业学院研制出了我国第一个脉冲转速表,价格比进口产品便宜一半以上,使用寿命也长,指数准确;清华大学研制出了电子扩大器,外形灵巧,便于携带,质量指标中的稳定性、放大倍数超过了进口产品的水平;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研制出了自动中耕锄草化学施肥机,可以在高粱、玉米等高秆作物地里同时进行中耕、除草,并能自动施肥,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年7月9日《北京日报》2版,《又是学生又是工人》)(2)半工半读技校培养技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需要人才,但头些年光靠国家办不起那么多学校,光靠家庭也供不起所有孩子读书。怎么办?出路之一就是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上世纪60年代,随着勤工俭学活动在北京各级各类学校的推广、普及,半工半读学校应运而生。年9月20日,《北京日报》2版据北京日报年9月20日2版《本市新办一批半工半读学校》记载,当时的北京已经建立起现代化工业的初步基础,正努力全面提高工业生产水平。在这种形势下,亟须造就一批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才,壮大技术力量。为此,北京开关厂、北京第二通用机械厂、北京化工厂、北京市建筑工程局等工厂和部门试办了半工半读学校。这些学校学制为4年,设有无线电半导体、光学仪器、机械制造、汽车修理、自动化元件等37个专业,同时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外国语以及体育等课程,学生在各自专业学习技术课,毕业时能够成为有中等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技术工人。年,半工半读第三纺织工业学校的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冯文冈/摄当时,报考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很踊跃,不少家长也为孩子优先选择了半工半读学校。按照规定,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读书,一半时间到工厂劳动。工厂会给学生发放劳动津贴,每月13元至18元不等,除此之外还发汽车月票和劳动保护用品。这样一来,国家办学的负担减轻了,家长的负担也减轻了,而学生劳动为工厂创造价值,从工厂领取一定的津贴,也不会增加工厂的负担。(年5月9日《北京日报》1版,《半工半读是一种好的教育制度》)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5版截至年底,北京的半工半读学校有所,专业涉及机械、无线电、冶金、化工、纺织、轻工、邮电、交通、建筑、建材、物资、财贸等各行各业。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有3.5万多人,他们一边劳动一边学习,理论结合实际,知识学得比较活,操作技术水平也比徒工提高得快,很快就能顶班劳动。像第三纺织工业学校的学生,一人能看三四台精梳机或两三台精织机;红旗学校在无线电二厂参加劳动的学生,不但都能按图纸焊接和进行导线加工,还有不少学生可以完成组装。工人们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些半工半读学校的学生,他们说:“我们工人有实际经验,少文化理论,半工半读出来的学生,既有实际又有理论,是两条腿走路,比我们走得快!”(年12月31日《北京日报》5版,《半工半读中等技校蓬勃发展》)(3)中小学办厂“以厂补校”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教育经费紧张,办学条件不尽如人意。在拿不出更多钱办教育的情况下,国家鼓励中小学通过开设校办工厂、开展勤工俭学的方式,促进办学条件的改善。年3月4日,《北京日报》2版北京日报年3月4日2版报道《坚持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记录了平谷山东庄中学的做法:这所农村学校从建校之初就创办了工厂、农场,全校师生参与勤工俭学。年至年,全校只有五六个高中班,每班每周劳动半天。年至年,学校增设了初中,教学班增至14个,劳动时间减为每人每周两小时。到年,这所学校的校办工厂已拥有自建厂房和库房平方米、价值数万元的机器设备,可以生产硅整流充电机以及小型电焊机、教学投影仪,还能修理充电机、电焊机,为汽车、大拖拉机喷漆,所获利润达20多万元。用这笔钱,学校扩建了校舍,增添了教学设备,甚至减免了学生的学费、书费。上世纪70年代,门头沟区南辛房中学的学生在校办工厂里参加劳动。司马小萌/摄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请示》报告和《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暂行工作条例》,要求把勤工俭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此,北京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又有了较大发展。截至年12月,北京校办厂(场)达到个,经营领域也从单一的工业型发展到农、林、牧、副、渔、商业、服务业等多种行业。(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中小学勤工俭学活动成绩喜人》)年12月17日,《北京日报》1版那些年,勤工俭学活动一方面为中小学生提供了劳动技术教育的基地,另一方面实现了“以厂补校”,令学校获得了收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了集体福利。据统计,从年到年,北京勤工俭学活动累计创工农业总产值达6.19亿元,税后利润1.75亿元。很多学校利用勤工俭学的收入修建了校舍、操场,美化了校园,购置了教学设备、图书资料。有些学校还兴建了教职工宿舍,增添了师生福利设施。学生和老师们都深有感触地说:“勤工俭学活动使学校变了样。”(年7月8日《北京日报》1版,《市府开会要求大力发展中小学校办企业》)(4)大学生校内外都能“打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生勤工俭学活动重新活跃起来。与昔日不同的是,大学生们在获得劳动报酬的同时,更希望通过勤工俭学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年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年,北京冶金机电学院经济系50名大学生利用寒假参加了北京展览馆春节商品展销活动,负责收款、售票等服务。“我是学经济的,但以前连支票、货款都没接触过,也缺乏财经纪律和贸易交往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一位同学表示,“这一干就明白多了。”(年2月24日《北京日报》1版,《一接触社会就明白多了》)年,清华大学建筑系部分学生利用暑假到北京市城市建设开发科研设计所制图描图,勤工俭学。叶用才/摄然而,最初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途径不够通畅,为了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勤工俭学机会,北京工业大学的6名大学生曾联系了10多个单位,最后才站上了崇文门菜市场的柜台。(年2月22日《北京日报》1版,《大学生站柜台》)了解到大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的迫切需求,一些高校开始由院、系团组织、学生会发起、成立了“对外服务部”“咨询中心”“科技开发中心”,帮助大学生牵线搭桥;还有一些高校以团支部、班委会或团小组为单位,主动与附近工厂、饭馆、旅社联系,不少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洗床单、端盘子、描图……渐渐地,大学生寒暑假“打工”的机会多起来,无论校内还是校外,都能找到一方天地。年7月28日,《北京日报》6版年暑假,清华大学勤工俭学指导中心为多名学生提供了校内勤工俭学的机会。有的学生负责整理校园,有的学生参加宿舍楼值班、校内巡逻,医院挂号室传送病历。他们每天干6至8小时,获8元报酬,一期是三周时间,家境困难的学生可以优先参加。(年7月28日《北京日报》6版,《清华五百学生暑期校内打工》)年5月20日,《北京日报》7版再后来,北京有了不同部门主办的各种招聘会,企业进校园现场摆摊,为大学生提供多种勤工俭学岗位。年,在对外经贸大学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41家企业提供了多个勤工俭学岗位,仅仅1个小时便有1.2万名大学生前去应聘,火热程度可见一斑。(年5月20日《北京日报》7版,《大学生昨抢勤工俭学岗位》)如今,高校的勤工俭学活动不断规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方式,每年都吸引着众多大学生参与。资料来源:京报集团图文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