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上海嘉定区安亭和静路号,是今日的震川中学所在地。
校园内,校门宽阔,门楼高挑,道路两边的樟树枝叶茂盛。85亩面积的校园,曲径幽篁,假山真水,扑面而来江南园林景致。
更吸睛的是一处处彰显历史人文的景观: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菩提寺遗址、近年的两棵古银杏、因澍园内多年的罗汉松、两口梁朝古井,还有荷花池边的亭榭连廊,岁月久远的畏垒山碑亭。而校园内的则徐楼与明代著名散文大家归有光的塑像,更在“讲述历史沧桑的故事”。
许伟,长年教授历史的现任震川中学党总支书记,向笔者科普:震川中学得名于“明文第一”的散文家归有光。归有光(—),号震川,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其《震川文集》中最具代表性的散文《项脊轩志》,就是在近年前,于眼前的安亭完稿;而为纪念归有光建立的震川书院,任世事变迁,地理点位不变,虽一路改学堂、变小学,再到中学,“震川”名号赓续至今——归有光在此影响悠远。
包蹇书
2
漫步震川中学内,整个校舍以银杏、罗汉松等古树为坐标,西面是历史久远的菩提寺,东面即为年前建造的震川书院。
归有光自幼颖悟绝人,九岁能成文章。明嘉靖年间,归有光从昆山徙居安亭(年),时年35岁,之后在此讲学著书25年,被四方求学者尊称震川先生。他的妻子王氏料理家事、维持生计,让归有光可以专心传道授业。在他的教诲下,安亭及周边地区人文蔚盛,影响力辐射全国,“隆庆之后,天下文章萃于嘉定,归有光之真传也”。
归有光的散文融入小说叙事技法,写日常生活,写人间亲情。其代表作《项脊轩志》,明王世贞(“后七子”领袖之一)赞其“不可雕饰而自有风味”。文中“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写树怀人,文字轻舟荡过,情感的涟漪则久久散溢。
清道光皇帝读此文,情难自抑。适逢江苏巡抚陶澍进京述职,道光帝委托其寻觅归有光后人。觅至安亭,知其在此经历坎坷,除屡次上京赴会试落榜,43岁时又失去爱子,时隔一年,又失去与己分忧的妻子王氏。但一切人生变故,均未让归有光在研学道路上止步,反而磨炼了他深沉坚毅、不屈服于权势和厄运的性格。
年,为传承归有光精神,在菩提寺东,震川书院落建,收嘉定、昆山、青浦等地学子,遂成江南著名书院,即今震川中学前身。该书院有大小厅堂、戏台、庭院、房屋几十间,院内古树参天,花木茂盛。同时建于书院东侧的因澍园,挖土为池,堆土为山,上植佳木,池北有一阁,池间有三曲桥,池内有并蒂莲。想象震川书院当年雅致胜景,为求学者读书、论文、休憩好去处。
年(道光十四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到书院,谒归公(有光)祠,题楹联:“儒术岂虚谈,水利书成,功在三江宜血食;经师偏晚达,篇家论定,狂如七子也心降。”赞归有光除研学著文致各路名师“降服”余,还实务国忧,对抗倭、马政、赋役等国家大事均有谋划议论,尤在水利方面,实地探访,著《三吴水利录》。隆庆三年(年),一代名臣海瑞采纳归有光治水设想,对吴淞江进行大规模疏浚,获成功。
今震川中学畏垒山上,有碑石刻记,一为“新建震川书院碑记”,一为“震川书院御碑”,前者追述归有光事迹,建碑为发扬其精神,后者记录清嘉庆帝嘉奖建书院中作出贡献的众乡绅——归有光教化嘉定之精神,就此光大全国。
校园一景。
抗战后建起的樊轩
3
书院制度发轫于唐代,盛于宋代,至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在中国留存千余年。年,震川作为书院的岁月也走到落幕之际,更名为震川学堂。光绪二十九年(年),科举废,新学立,震川学堂遂成嘉定、昆山境内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年,从小学堂改为中学堂(相当于高中),兼设师范,后更名为苏松太道立震川中学,成为嘉定和昆山两县境内最早的中学,开设国文、算术、物理、体育、美术等课程。
震川在年惨遭“毁灭”。“八一三”事变爆发,学校遭轰炸,日军占领安亭后,幸存校舍被悉数推倒,仅存木料砖瓦,被运到封锁线上建造碉堡。
震川的“重生”在年,重建代表人物是校长樊翔,在校舍废墟上先建两间教室,定名私立震川初级中学本部。之后各界人士捐资兴建校舍,先后建紫蘅堂、士清堂、梯丹堂。年,学校改公立,称昆、青、嘉三县联立震川初级中学。年,在校任美术教师的宋文治(后任江苏画院副院长、著名国画大师),义卖自己的多幅国画作品捐资,在荷花池东畔建造法式红瓦房两间,取名“松影庐”(后改名“松石斋”),樊翔校长则再出资建造小巧典雅的“樊轩”。这些新起的校舍建筑,均由著名诗人、书法家沈尹默题写楼额。
当年的学生钱光亚,就读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前后三年,吃住在校,记忆生动:学校食堂在校园西区,有道围墙相隔,用餐时门打开,食堂就在原菩提寺的大雄宝殿。大堂里,平整的地砖上放几张八仙桌供用餐。高悬的匾额犹在。殿堂前是一方开阔地,原先荒芜,杂草丛生,后来上劳动课时,学生们边唱《兄妹开荒》边劳作,把它辟成一片熟地,种植四时蔬菜,补充膳用。食堂只有桌子,没有板凳,人人站立吃饭。两边墙壁上贴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之不易”训词。
至于校园里的两棵古银杏,钱光亚的回忆与挂于银杏粗壮枝干中部的一口钟相联系:“黑黝黝的钟身上刻有文字,钟是青铜器铸就,钟身内有个小铃铛,尾部的小孔拴着一根绳,牵动绳子,铜钟当当作响,其声洪亮清脆,回荡在校园每个角落。我们的起居、上下课和整天的作息时间均以钟为号。”
校园内归有光塑像。
校园内的菩提寺旧址。
4
漫步今日震川中学,只见碑亭古韵,寺庙祠堂遗迹引人遐思,古树绿荫间的归有光展馆,向人们述说震川精神与历史。
许伟说起老校长朱光明。他年8月到校,在震川30多年,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20世纪80年代初,他自学大学历史教材,一度一人承担起高中全部历史课,每周最多上21节课。在高考前的一个多月,天天晚上钻进蚊帐,打着蒲扇研究考题,汗流浃背,把席子都坐湿了——这是他追求继承的震川精神。
那个年代,除进校门的第一幢教学楼和供中、幼师班专用的琴房是新楼,其余都是平房简易房。也是在朱光明任内,学校进入新一轮改扩建工程。
许伟说,震川中学现在继承的,不仅仅是古银杏、畏垒亭、碑刻、樊轩、梁朝古井等“震川十二景”,更是归有光“以文载道、以教启智、以福维桑”的教化精神:学校要有书院气,老师要有书卷气,学生要有书生气。
在90平方公里的安亭镇和安亭国际汽车城,震川中学,成为一个文化历史的标志性存在。
校园内一景。
5
归有光在他35岁时从出生地昆山来到安亭,在这片土地上一直到60岁花甲之年。他一生的黄金岁月均交付安亭。他在此生活25年,讲学做学问亦25年。为此,归有光对嘉定一往情深,视之为“又一个故乡”。而他在此著书立说聚徒讲学,无论生前生后,都对嘉定产生深刻影响。
归有光授课,“声震安亭江”,慕名而来者不绝,“四方来学者常数百人”。他们中,有的本来就是功名显赫的高官,如进士出身的徐学谟、张情、张意等。他们学习钻研的方向也不同,有学经学的,有学文学的,也有学科举制艺的。学生中,有科举登第者如李汝节,有治经学的傅逊,有以文学见长的张应文、张应武等。
归有光研究会副会长、嘉定博物馆副研究员陶继明总结归有光来嘉定后产生的影响力,一为文学创作丰硕,最终形成“嘉定文派”,影响全国;二是学术研究有成,在现实生活中“立功”。除散文名篇《项脊轩志》外,他的《世美堂后记》直接描写了安亭的人与事,从他居住的世美堂写起,睹物思人,深情缅怀亡妻王氏,亦为中国文学史上名篇。
作为一位关心民生、注重实学的学者,在安亭期间正值倭寇猖狂骚扰东海沿岸城市,归有光写了《备倭事略》《御倭议》等文,提出抗倭计策,并潜心研究江南水利的历史与现状,沿途调查,甚至访问了安亭的百岁老人,写下了《水利论》《水利后论》《三江图叙说》《淞江下三江图叙说》等一部部水利专著。
归有光生于昆山,讲学于嘉定安亭,后出任湖州长兴知县。他历史上的足迹及“活动点位”,亦属我们现在的“长三角节点城市”。而承继震川精神的震川中学,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招收的学生,也面向昆山、崇明、青浦、上海市区、苏州、无锡、宜兴和苏北。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本文作者:郑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