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灌水 » 我对习武的一些浅见2014dnqm5df2
TUhjnbcbe - 2020/6/17 15:23:00

我对习武的一些浅见


    2014


从与朋友一起通过观看光碟练习截拳道基本功开始,已经有七八年了,期间又通过书籍和络视频学习了双截棍、少林拳中的两个小套路,虽然没有师傅的指点而水平不高,但也练得身强体健,精神愉悦。我总结了一些能够坚持练、练出一点水平的习武知识和经验,与还没入门的和刚入门的同志分享。总的来说,首先,应彻底认清习武的重要性。现在是革命和反革命全力以赴斗争的时代,之前是反革命日益骄横的时代,在这两个时代中明动手、暗威胁的事情经常发生,这就要求我们肩负着拯救中国之历史重任的社会主义革命者,必须勤钻多练,熟练掌握一些强身健体、克敌制胜的功法。认清了重要性,才能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其次,要树立信心。尤其是在艺成于拙的起始阶段,坚决不为各种嘲讽等干扰所动,仔细感悟零星的进步,包括在与可靠之人对练过程当中的得手之处。第三,要形成武德观念。比如不要侵犯他人的正常活动,随着能力的增强护正去邪的勇气也要提高等,和谐良好的社会关系是做好正经事的一个必要前提。以下是我把搜集到的习武知识与具体练习相结合形成的一些浅见,供大家参考交流。一、基本功必须常练不停。抻筋压腿,壮腰摇臂,拿举重物,体能训练,提高动态平衡能力,基本的步法和招式,打沙袋和手脚靶,马步练气,抗击打练习,练眼练耳,推打对练等等,很多动作要左右正反轮流做。成熟的基本功练法很多很多,比如壮腰的方法有吊腰、甩腰、涮腰,也可以在院子里通过左右拧来移动大缸进行练习;用小木棒经常敲打拳面、小臂、头、颚、胸腹等部位,使其具备较强的抗击打能力;用变速跑增强体能和实战中节奏变换的能力;把一些红砖有规则地侧立于地面,在上面走转,在开动的车上做单腿站立等动作,养成脚趾和脚掌向下抓地的站、走习惯和迅速调整重心能力,也就是提高动态平衡能力,直接在地上钉木桩就更专业了(可以一组齐头,另一组不齐头);用布袋包裹旧衣服做成软球吊于适当高度,让它在摆动中撞击脸部、额头,并努力瞪眼不眨眼,还可以用在体侧随意出示扑克牌,保持头部不转动的情况下,用眼睛余光快速辨别等方法,提高实战中的观察能力;用相互拍打双肩的方法,练习实战中上肢接敌时的感觉,再辅以左右前后的步法移动效果会更好;用倒立增强气血运行能力;用手拍抓苍蝇、蚊子等昆虫,用脚踢飞蒿草头等方法,可以练习手脚又快又准的攻防能力;把有弹力的行李绳一端固定,另一端握在手中进行蹬地-拧腰-顺肩-出拳的练习,能有效提高出拳的速度;用简单的内功练习方法感悟用思维引领丹田气的周身运动。基本功是练习复杂动作和具备实战能力的基础,所有武术流派都注重它的训练。练功之前的慢跑、活动关节等热身运动是一定要做的,避免产生伤病。二、整劲的练习。整劲是武术中的一种特殊力量,它是指人体内思维引导的气和筋骨、肌肉发出的动作相协调,瞬间一齐利用身体的某个点发出尽可能大的力量,比如除了一条腿用力蹬地以后需要的少量支撑力以外,人所具有的其余所有力量,它与那种不特意训练气和筋骨、肌肉发出的动作相协调一致的能力,只能发出其余所有力量中的一部分的威力是明显不同的。例如,当你用一只脚前蹬时,如果上身后仰,两臂向左右伸控制平衡,这时全身的力量不但支撑腿要分一小部分,上身向后、两臂向侧都会分走小部分力量,这就导致前蹬脚上的力量不足,如果上身和两臂都同时随着支撑腿蹬地后前压,当然还要加上思维引导气同时迅疾前冲到前蹬脚跟(力贯脚跟)的配合,那么作用于前蹬脚上的力量就是整劲,它的杀伤力要比前种情况大得多;再比如打直拳时,最好是两脚前后分开的弓步,后脚蹬地,紧接着拧腰-顺肩-出拳,身体重心尽量前压,同时用思维调动丹田(小腹内部)气迅疾前冲至直拳的拳面,如拳发于腰肋侧面,还可以加旋转劲,这样的一拳比动作和内气不相协调的拳,杀伤力要大得多。我在一次革命旅行中的列车上曾受到一位自己人的提示,他示意我要“巧打力胜”,我理解就是在一般的格挡、躲闪、虚招等应对时,强调灵巧,在抓住对手无意暴露的空隙,出致胜招时强调力,最理想的就是瞬间打出整劲。在功法成熟、全面一点的情况下,发整劲狠招的同时,甚至之前,还要想到紧随的变招,因为这一狠招有可能只是部分击中,甚至落空。要想能自如地打出整劲,必须养成科学的发力习惯,即肢体的各部分以及内气能顺畅协调地相配合,也包括蹬地产生的反作用力和旋转产生的附加力。打整劲之前身体和呼吸要比较放松,因为肌肉僵硬(神经反应不灵敏,变化能力降低)、呼吸不畅会使肢体各部分之间以及它们与内气之间不能一起协调疾速运动,在实战中这种比较放松的状态应该是通过瞬间的调整实现的。三、内劲。我参考了一些关于内劲的材料后认为,内劲是指以氧气为主的气体推动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微粒物质在体内流动,产生的一种具有生物电、电磁波和微光现象的能量,其中还有一些微观世界中的未解之生理信息。正如人体内的物质天生就在做辨证运动一样,人天生就会以意领气,力从气生也是客观规律,但是常练内劲(内功)的人,能够练出超过无练气意识或者意识不强的普通状态几倍至十几倍的能量。电视纪录片《体验真功夫》中的太极拳师,能一肘击断五块摞在一起的红砖就是铁证。练成内劲的武者在受到打击时,被打部位会本能地产生反弹力,因此具有很强的抗击打能力,该纪录片中的少林铁布衫功是其中的典型。也许读者心中会有一些疑问,血液、腹腔、胸腔、肺、关节里等都算上,人体里能有几克气体?体液总共也就几公斤重,气体推动体液的流动就能产生那样惊人的威力吗?我想有三个因素能略作解释,一是强壮的筋骨、肌肉、皮肤的配合,包括动作上的技巧性配合,比如有利于支撑、有利于压上体重等等;二就是速度,武术高手一秒钟能打出七至九拳,思维引导气血运动的速度至少不比拳慢;三是聚集在一个很小的横截面上使用,气血像海浪一样把能量节节传导至指尖、拳面、肘、膝、掌根、脚跟等横截面很小的部位,每平方厘米的压力至少会有几十斤,在使用棍做武器时,棍头的砸击一般来说毁伤效果最有效也包含着这个道理。内劲是中华武术的深奥部分,在现有的时代条件下,要想具备其惊人的实战效果,都需要多年的训练感悟,而且一般都需要老师的指点,如果像许多人期望的那样用现代高科技,从微观世界的角度精确、详细地解释内劲的原理,那么练成强大内劲一定会容易很多。不管怎样困难,对于身材矮小,体质差的人来说,坚持练习内劲用于强身抗暴是明智之举。四、攻防一体。搏击水平越高越追求效率,不要多余动作,最好是一招打倒对手,这就要求在有效进攻的同时,使肢体的动作、头和身体的位置顺势自然地有利于自我保护,攻防动作时间上不分先后,甚至外形上也没有明显区别。比如甲乙双方面对面近身站立,双脚前后自然分开,双手上提准备搏斗,当乙用右直拳打向甲的面部时,甲用左手拍击乙的右拳和手臂的同时头向左侧偏移,同时甲的右拳以斜上路线攻击乙的面部或咽喉,如果距离远一点儿或者对方个子高一些,就用右手掌指插击咽喉、鼻眼,还可以上小步配合。再比如,双方还像上个回合那样站立,乙用左直拳攻击甲的头部,甲提右拳屈肘护住头的右侧(让对方的拳从自己的右拳臂外侧滑过),左手自然横于胸前,同时右脚大步进到乙左脚的外后侧封住其左腿,上身顺势斜冲入乙的怀中,同时用右肘狠顶其胸部,将其打倒。五、刚柔相济。济,救助、有益。这四个字的意思是刚和柔的相互配合,也可以说是身体松紧的相互配合,劲力就是在松紧的转换中发出的。武者调控身体松紧的能力,对于武术的搏击作用能否被充分地发挥出来,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刚柔相济的能力几乎是衡量功夫深浅的决定性标准。有句拳谚讲:“去是散手,着人成拳。”是指在出拳之前,手和手臂是放松的,出拳后打中目标时迅速握紧。我做了个实验,用先握紧拳头和后握紧拳头两种方式,以相同的姿势和距离,尽力击打放在相同位置相同重量的重物,在我还没有熟练掌握先松后紧、“着人成拳”的发力方式的情况下,效果没有明显区别,还应看到拳谚讲的发力方式明显有个优点——节省气力。在练习套路时,用于进攻的部位一般力求绷紧、刚猛,用于防守或备用部位一般是松柔一些,两类部位功能互换时,刚柔松紧也同时互换,这个规律掌握好,再加上双脚的不断微调,套路才能打得流畅,虎虎生风。太极拳和咏春拳都不要求苦练肌肉,就是怕降低身体松柔的能力。六、步法。拳谚中讲眼快在于精神警觉和思维敏捷,手快在于身体的带动,主要靠伸胳膊够会产生劲力不足、控制范围小等弊端,而身快又在于脚的移动,这就是强调步法的重要性。熟练的、变化多端的步法必然会催生相应的身法和打法,是致胜的法宝,有拳谚讲“弱遇强,脚下忙”,就是讲遇到力量强悍的对手时步法的重要性。我觉得初练对打的人在步法上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善于左右移动,前后移动不利于避实击虚或者与对手的距离超出了自己的攻击范围;2、激烈对打时,忘记了多变换步法,使身法、打法受限,难于取胜;3、对打时步法混乱,导致身法、打法也产生混乱,这样是发挥不出高水平的。七、搏击的科学性在于巧打。巧打的能力是衡量一门武术科技含量高低的最重要标准,水平高的武术都追求巧打。我认为这种可以说是代表着专业程度的巧打,是指依靠运用武术的各种巧妙技术,按照合理的战术(计谋),并结合捕捉到的战机来制服对手,它是技术和战术的恰当运用和娴熟配合,并能敏锐捕捉战机的产物。武术中有很多巧打的基本拳理,它们在难以计数的成功招式的创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实质上这些基本拳理在各门派之间是相通的。在《马虹大师讲拳理》视频(4-5,陈氏太极)中有这样一招,能典型地体现出中华武术的巧打:当时马老师左脚在前,自然站立,陪练的学生从对面用右直拳攻击他的胸口,他两手迅速同时抬起,右手从自己胸前抓住对方的右手拳腕,左手掌放在对方的右肘外侧(防止对方变招肘击),试图推开对手,接着他假设对手力量很大不宜硬顶,就立即向左后方涵胸塌腰向内闪身,右脚向后适当撤步,同时右手向后拉、左手内旋下压,试图利用对方攻击的余劲将其拽倒,接着他又假设对方收劲拽不倒的情况下,右脚蹬地左脚进步,同时右手向前猛推对方拳腕,左手向相同方向猛推对方右肘,利用对方收劲的机会将其推出摔倒。这招中包含的拳理和咏春拳来留去送的拳理是异曲同工。西北棍术中有这样一种巧打的技战术,即在用棍斜向下砸磕偏对方枪、棍的同时,己棍继续向下压砸其前持械手,对方的手如果丧失了战斗力,取胜就容易多了,通备拳中闪身后专打对方来袭手的腕部也是这个道理。再举一个太极大师王西安拿法的例子:在面对面时,右手前指掌被对手的右手抓住后,马上边提右臂边由前向内旋拧,另一只手同时抓紧对方右手的手腕,用力由外向左拧对方手腕的同时斜向下拉拽,右手随着下压并乘机解脱后反抓其右手臂,同时身体下蹲或向左后斜行撤步,将对方摔倒制服。这招用了反关节和压体重的技巧。总之,只有做到了巧打,一门武术才能具有专业知识的尊严。由于水平很有限,本文只能作为抛砖引玉、举一反三之用,希望革命民众能早日习练出更专业的搏击能力,那样就不会白白浪费掉像今年七月杭州公交车纵火案中,犯罪嫌疑人低头倒易燃液体时出现的两三秒钟的宝贵战机了。将来,红皮白心的反动势力更加衰落了,广大民众可以要求中央电视台开设一个武术频道,使大家更容易得到那些武术资源。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对习武的一些浅见2014dnqm5df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