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生态移民扶贫搬迁工程让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该乡通过完善移民安置点的基础设施,打造产业发展体系,实现了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的目标。
46岁的甫日外一家自年从阿拉沟乡夏尔沟村搬迁到察汗乌苏村定居,*府为他们一家提供了住房、分配了耕地,他也由牧民成为了农民。
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村民甫日外说:“我们80平方的房子像楼房一样,家里面水、网都通了,现在条件都好,年发了10只羊娃子,辣椒种了30亩地。”
牧民变农民,土地就是命根子。这些年,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引导帮助下,甫日外家一边发展庭院养殖,一边强化种植技术,还尝试发展规模化家禽养殖,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甫日外说:“儿子在*师范大学上学,丫头在库尔勒市十二中上学,心里面很高兴,儿子一年有块钱的补贴。”
年,和静县积极响应巴州草原生态保护“人畜下山来,绿色留高原”的号召,启动了生态移民项目,将牧区7个乡镇因病、因残、因灾返贫的户近名牧民,先后搬迁下山,组建察汗乌苏村。当时,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总人口的96.6%,人均收入只有多元,年被自治区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是和静县1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在当地*委*府的支持下,察汗乌苏村通过植树造林等方式,不断把沙化土地改良成耕地。经过几年努力,改良土地达亩,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户有地无收入的问题。
巴州畜牧兽医局驻察汗乌苏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玉朝说:“到年这几年全面铺开,村民通过在大户家里头打工,边打工边学习种植技术,他们的收入从去年年底就达到至块钱,农业种植方面也尝到了甜头,而且有些农户种的比较多,达到了富裕户的程度。”
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年,察汗乌苏村整村脱贫。萨仁格日丽一家在国家各项优惠*策的扶持下,牲畜养殖、庭院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如今已经是村里的养殖大户。
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村民萨仁格日丽说:“原来就是放牧的,种地都不会,乡*府和村上带领我们种地,现在我们家收入差不多20万。一边种地,一边养牛,还有就是夏天的时候开旅游店。”
要巩固脱贫成果,还要靠精准施策。察汗乌苏村通过大力推广家禽养殖业,在全县率先建起了集种蛋培育、鸡苗孵化、土鸡散养和销售于一体的扶贫示范基地,还相继建成了规模化鸽子养殖场、牛羊品种改良示范点、贫困户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村级电商平台和特色产品直营点,初步形成了庭院养殖孵化—培育—饲养—销售的产业链,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显著增强。
巴州畜牧兽医局驻察汗乌苏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工作队长王玉朝说:“我们这个村要把畜牧业和种植业农牧结合,同时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在畜牧业方面通过积极申请项目,给这些村民发放牛羊牲畜,同时教授畜牧业的养殖技术,村民的牛羊从年搬迁的时候只发展到现在2多头只。”
近年来,当地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实施的扶贫项目涉及牲畜养殖、家禽养殖、土地换土改良、禽舍建设等39个,累计发放扶贫小额贷款户万元,力推牧民如期脱贫,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如今的察汗乌苏村面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一幅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田园画卷。
和静县*委常委、副县长杨承东说:“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在产业脱贫方面和静县是这样来谋划的,在农区,一方面是加大品种改良,促进牛羊多产肉,农牧民多增收;种植方面,我们还是紧紧围绕三红产业,红辣椒、西红柿,巩固红辣椒的种植面积,然后加大特色草莓,有机蔬菜,青储玉米的种植,在巩固就业方面争取每户有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实现稳定就业,通过每户有稳定就业,有稳定收入,巩固脱贫攻坚。”(焦阳、张琳其、敬慧、孜拉拉、刘湘波、王乐)
防疫情,在行动,建议您,少出门
不聚集,勤洗手,勤通风,戴口罩
打喷嚏,捂口鼻,喷嚏后,慎揉眼
有症状,早就医,疫情防控,我们在一起
终审:杨承东
审核:齐加富
编辑:马江敏
来源:巴州广播电视台
投稿邮箱:bzhjxc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