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讲究源来已久。譬如茶叶,一定要辗得精细;茶具,一定要擦拭干净;茶人的动作,一定要规范得体,优雅怡然;甚至与茶道相辅相成的插花,也要根据季节和来宾的名望、地位、辈分、年龄和文化教养等来选择。凡此种种,乐此不疲,方显气韵,以示对宾客的尊重。一碗茶,竟能衍生出如此繁复的品饮规程和这么丰富的精神内涵,实在令人称奇赞叹。
日本茶道所体现出来的这份美与精神,得益于两位先人的思想提炼。被后世称为茶道“开山之祖”的村田珠光(年至年)先生曾提出,以“谨敬清寂”四字为茶道精神。到了16世纪末,织丰时代的一位茶师千利修(年至年)继承并汲取了历代茶道精神,创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对村田珠光所提出的茶道精神只改动了一个字,以“和敬清寂”四字为宗旨,简洁而内涵丰富,是茶道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和”、“敬”、“清”、“寂”这一大众熟知的日本茶道四字精髓,在笔者看来,它也是吸收了我国儒释道的思想和衍化而变为宗旨,继而被奉为日本茶界的“圣经”。
“和”在《礼记?中庸》开篇有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中庸之道,有和谐、和悦之意,它体现了支配茶道整个过程的精神。和谐,注重形式方面;和悦,则表现在感情上。茶室的气氛就是在这种“和”的精神下建立起来的。在茶事进行中,有触觉上的和,有嗅觉上的和,还有视觉上的和及听觉上的和。具体来说,比如一只好的茶碗,不在于它的外形如何,而在于它的手感,客人拿起它时是否不觉得冰凉、扎手、太重或太轻;茶室里的香气味一定不能太强、太刺鼻,要轻柔地散漫在茶室内等。在这样和谐优雅的环境中,人与人和睦相处,同品一壶好茶,共同奏出一支“和”的美曲。
敬的思想源自于佛教禅宗。禅宗主张“我心即佛,万物皆有佛心”,认为在观照自我内心皆有佛面前,所有的人都平等不二。茶道吸收了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并加以升华和提炼,形成了“敬”的情感概念。最能体现这种“敬”之意念的,应是茶汤中的“一座”建立。所谓“一座”,是指参与茶事的所有人。一座建立,是说参与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人们要相互尊重,秉诚心敬,共享一个和谐的茶室气氛。
清者,我们知道,道教最高神灵被称为“三清”。道教主张清修,思想空白,让道进入身体,久而久之便得道成仙。茶室中的清包含多种品质,茶香清微淡远,茶汤清而不寒,茶话清雅美好,茶诗清吟传诵,茶室清幽古朴,茶席清静端坐。这些延续清修的思想,受到日本民众极大的推崇。当然,茶道四谛中的清,更多的是指对灵*的洗礼。
寂作为茶道四谛的第四个构成要素,也是茶道追求的最终境界,没有它就没有茶道的存在意义。在这个概念上,禅与茶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寂”在梵语中指静寂、和平和静稳,在佛典中亦被用作“死”和“无”的意思,而在日本茶道中这个词又体现了贫寡、至纯与孤独。“寂”的世界里没有声音,没有色彩。“死”虽然是令俗人伤心的,但谁能否定死对于来生而言更富于原始性、归属性,比生占用的时间更悠长呢?佛教的轮回思想给了人们再生的希望,正所谓“本来无一物,无一物中无尽藏,有山有水有楼台”,“无”在艺术领域里被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出发点。当茶人们否定了一切固有的审美价值,抛弃了所有的思想束缚之后,一件件新的艺术品及艺术表现形式就会应运而生了。
上述四种精神贯穿着日本茶道的整体脉络,也点滴体现在具体行茶过程的举手投足间,无论是器皿还是人,都安放在这四字精髓所营造出来的场里。除了这四个字,日本茶道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精神,就是“一期一会”。无论是主人抑或宾客,都抱持着一生仅此一缘的心态来看待眼前的茶会,一场普通的茶会由此变得弥足珍贵。这里面隐约也体现着佛家的“无常”思想,一期一会的态度,便是让我们时时珍惜当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