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1月10日消息,11月8日,太原市新增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该病例入境集中隔离期满返并后居家医学观察,期间8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入境前次,口岸入境城市集中隔离期间4次,返并后次)。
11月7日,该病例医院就诊复查,核酸检测仍为阴性,但血清抗体(IgM、IgG)呈阳性,胸部CT有少许毛玻璃状改变。后经省级专家会诊,确诊为轻症病例恢复期。随后,太原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该病例乘坐的航班CZ(10月30日)和敦化南路泰享里熊孩子乐园沪上阿姨奶茶店(11月4日17时左右)、大南门联通营业厅(11月6日14时左右)、五一路上官巷老郭羊汤(11月7日7—8时)、呷哺呷哺中正天街店(11月7日14时左右)等所有涉及的驻留场所进行严格消杀和接触者追踪排查。截止目前,已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人,全部落实隔离医学观察,经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筛查密切接触者的密切接触者和一般接触者人,全部进行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对该病例住所、居住单元楼道及其驻留场所进行了终末消*。核酸检测阴性、血清抗体阳性后
确诊的病例不鲜见
梳理以往病例,发现此类情况并不鲜见:5月6日,上海报告1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该病例5月7日入境后即被隔离观察,期间曾有血清抗体检测阳性,但数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日,上海市疾控中心再次进行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5月6日确诊。
6月5日,北京新增的一例确诊病例,曾核酸检测阴性,但采集血标本检测新冠病*抗体IgM、IgG均为阳性,随后确诊。
7月3日,北京新增1例确诊病例,其6月1日起出现全身酸痛、发热、咳嗽等症状。7医院就诊,核酸检测阴性,血清IgG抗体阳性,诊断为疑似病例;7月3日再次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当日确诊。检验科医生:抗体检测可弥补核酸检测
容易造成漏诊的不足
目前,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是新冠病*感染检测的两大主力*,这两种检测方法有何区别?各自优缺点在哪里?7月日,澎湃新闻记者曾就此采访上海交通大医院检验科赵倩。
Q1
什么是新冠病*核酸检测?
核酸检测目前是新型冠状病*检测的“金标准”,也是判断受检者体内有无新冠病*的直接证据。
现阶段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用含有新冠病*特有基因信息的探针去患者采集的鼻咽拭子标本里寻找相应的序列。能够找到,代表检测阳性;没有找到,检测为阴性。
Q
什么是新冠病*抗体检测?
抗体检测是用于检测人血清、血浆和静脉全血样本中新冠病*特异性IgM/IgG抗体,是判断受检者有无感染新冠病*的间接证据,是核酸诊断的补充手段。
新型肺炎发病3-5天后,血清特异性抗体逐渐产生。首先出现的是免疫球蛋白IgM抗体,约在5-7天产生;然后出现IgG抗体,约在10-15天产生。
Q3
两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是什么?
核酸检测具有早期诊断、灵敏度和特异性高等特点,但有其局限性:一是采样不当、标本保存不当、采用不同类型的标本以及使用不同厂家试剂都可能造成核酸检测结果“假阴性”而出现漏诊。二是检测耗时较长。
抗体检测采样相对更便捷,样本更稳定。操作简单快捷,尤其是胶体金法,通俗一点说一滴血15分钟,用肉眼就能够观察到判断的检测结果。但抗体检测也有其局限性:一是在新冠病*感染早期,人体内可能还没有产生抗体,抗体检测存在窗口期。二是检测试剂盒灵敏度不同也会出现假阴性结果。三是抗体检测可能会因为标本中存在干扰物质,如类风湿因子等因素影响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赵倩表示,当核酸检测阴性时,将IgM和IgG抗体检测增加进去,可以弥补核酸检测容易造成漏诊的不足。一个用于疾病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一个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
近日多家驻华使馆通知:
入境中国乘客需持“双阴性”证明
为做好“外防输入”,10月9日起,中国驻美国、法国、英国、爱尔兰、意大利、波兰、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大使馆网站均发布了《关于搭乘航班赴华人员须凭新冠病*核酸检测和血清抗体检测双阴性证明登机的通知》,中转旅客须再次检测。11月6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此事时称,来华乘客登机前核酸检测措施实施以来,在防范境外疫情输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有关专业部门意见,血清特异性IgM抗体检测结果稳定,配合核酸检测,可大大提高对新冠病*感染筛查的准确性,所以我们增加了血清抗体检测的要求。来源/北京日报央视新闻澎湃新闻北京日报客户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编辑/唐阳责编/王冰楠潘从*
审核/娄翠微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