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寻找革命烈士后人,为了相隔久远的ldq
TUhjnbcbe - 2021/2/22 8:13:00

编者按

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图谱上,英雄是最闪亮的精神坐标。

据民*部统计,近代以来我国约有万名烈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英勇牺牲,但其中仅有万人留有姓名,而在这些留有姓名的烈士中,还有相当一部分尚未找到他们的后人。

白头皓首,阴阳相隔。团圆,这种寻常人家拈手可得的幸福,对这些英雄和他们的后人而言,却奢侈不可得。今年6月,解放*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联合今日头条及17家国内主流媒体,共同发起了一项名为“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的公益计划,旨在利用网络技术手段为烈士寻找失散的后人。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组织和个人开始加入到这项公益行动中来,截至目前,已经成功为名烈士找到后人。

(图片拍摄:谢超宇,制作:陈坤丰)

网络技术介入前,烈士寻亲是一种漫长的存在

深秋时节,巴蜀大地层林尽染,秋色醉人。

位于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陵园内,一座座洁白的墓碑整齐伫立,一尘不染。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红*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名红*烈士,其中仅有姓名记载的外省籍贯红*烈士有人,但其中有后人祭扫的不足10位。

“作为陵园的工作人员,我非常希望这些曾经为国家、为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先辈,有后人前来祭扫。”陵园管理局宣教科科长李坤蓉介绍,他们之前一直希望能帮助这些红*烈士寻找后人,但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事实上,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陵园遭遇的难题并非个案。年,散葬在南疆铁路沿线12个偏僻山坳里的余名铁道兵烈士统一迁葬到新建的*和静县烈士陵园。接下来的几年里,和静县民*局在各大网站发布信息寻找烈士亲属和后人,然而只有十几名烈士亲属与他们取得了联系。

受时代条件的限制,许多烈士在牺牲时,部队没有办法联系到他们的亲属,而民*部门颁发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上,也大都无法确定烈士埋葬的地点。

因此,在网络技术介入前,烈士寻亲是一种漫长的存在。李坤蓉告诉记者,近些年来,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陵园曾经接待过2例前来寻访的英烈后人,“他们的寻访过程非常曲折艰辛,从青葱年华到两鬓斑白,大半生悄然逝去。”

“更让人忧心的是,时间不等人。”李坤蓉表示,随着对烈士尚有记忆的亲属带着眷恋和遗憾相继逝去,第三代之后的亲属寻找的动力也会减弱,烈士和家人恐再无“团聚”的机会。

“幸运的是,网络技术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纪念馆馆长薛元勋介绍,直到和“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计划取得联系后,他发现是有办法可以打破时空限制,消弭信息流通的障碍。

一条手机推送,让他发现找到曾祖父的希望

36岁的肖琳对曾祖父肖永贵的全部了解都来源于一张有些破损的纸张——它质地轻薄、纸面泛*,存世时间几乎是他年龄的2倍。

这张《革命烈士牺牲证明书》用繁体的毛笔字写道:肖永贵同志于年8月参加革命工作,在红四方面*一师二十九团任团*治委员,不幸于3年5月26日在四川省洪口镇光荣牺牲……

没有别的遗物,也不知肖永贵葬在何处,从年拿到这张证明起,肖家人就开始了漫长的寻亲之旅。从爷爷、父亲再到肖琳,64年过去了,找到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

直到今年7月13日,肖琳看到本地一位朋友分享了一条今日头条APP推送的寻找烈士曾纪奎后人的消息,还附上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陵园的电话。

肖琳看到的这条推送,正是“红色血脉——寻找革命烈士后人”公益计划采用的技术手段。据今日头条“头条寻人”项目组负责人曾华介绍,他们将烈士信息收集起来,依托大数据分析,利用精准地域弹窗技术,将寻亲启事推荐给烈士户籍所在地的用户。凭借着庞大的用户量,这种寻人模式曾创造过5分钟内找到走失者的记录。

看了曾纪奎烈士的信息,肖琳激动起来,曾纪奎和曾祖父既是老乡,又在同一支部队,说不定曾祖父也安葬在那里。

肖琳拨打电话询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承诺尽快答复。仅仅几个小时后,肖琳就收到了回复:陵园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在山上确认了肖永贵烈士墓碑的位置。

“当时特别高兴,我们找了64年都没找到,结果凭着一条手机推送信息半天就找到了,简直不敢相信。”肖琳兴奋地告诉记者。

至此,肖家三代人的寻亲之旅终于结束,而更多烈士后人的寻找也已经在路上。据曾华介绍,除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烈士陵园外,他们已经与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淮海战役纪念馆等全国68家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馆达成合作,共寻英烈后人。

资料图

42年后,一场穿越公里的祭奠

42年,是杜三元烈士的兄弟们寻找他的时间,历时大半生,青丝变白发。

公里,是湖南益阳到*和静的距离,是杜三元烈士与家的距离,横跨大半个中国。

8月7日,*和静县烈士陵园,来自湖南益阳的杜建华、杜清明、杜仲春、杜征兵兄弟四人,第一次见到了哥哥杜三元烈士的墓碑。

“去年父亲临终前,把我们几个叫到床边,嘱咐我们一定要找到哥哥的安葬之地。父亲对哥哥思念,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杜仲春说。

墓碑的碑文记载着杜三元烈士的生平:杜三元,生于年4月,湖南省南县(人),年入伍,中共*员,年10月,修建南疆铁路牺牲。

兄弟四人轮流跪在哥哥墓前,磕头祭拜。42年的思念,尽在其中。

“母亲年纪大了来不了,但她非要把我们送到火车站。现在我们也都已经五六十岁了,以后就让你的侄子们来看你。”弟弟杜征兵说着,眼泪流了下来。他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纸盒,里面装着家乡的一捧土,沿着哥哥的墓地,撒了一圈。这捧土,是8月5日上午,兄弟四人专程回老家从父亲的墓地旁取来的。“希望哥哥能感受到父亲对他的思念。”杜征兵说,取土的时候,他们告诉父亲,马上要去看望哥哥了。

坟前的香烛熄灭,一场时隔42年的祭奠结束。没有声嘶力竭的痛哭,只有泪水悄悄划过面颊。“离家这么多年,我们总担心他一个人太孤单。现在看到他葬在这里,和战友们在一起,我们就放心了。”杜征兵说。

8月9日,杜建华兄弟四人回到老家,把从哥哥杜三元墓边取回的一捧土,洒在父亲的墓前。“希望哥哥的英*随着这捧土,能回到家乡。”

42年后,杜家的父子、兄弟通过这种方式“团聚”了。像他们一样,更多寻亲的家庭正在得偿所愿。据和静县民*局统计,自从寻找烈士后人的信息发布后,目前已有22名烈士家人前来祭奠,还有很多人已经和民*局取得联系。

资料图

寻找,更是为了追寻

9月19日,江苏省徐州市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英名墙前,石刻师傅神情专注,一笔一划,刻下了烈士王尚骧的名字。

王尚骧,年在淮海战役的前平庄战斗中负伤,医院牺牲。70年后,王尚骧终于和他牺牲的战友们“团聚”。

随王尚骧一起“归队”的,还有一封他的孙辈捐赠的家书。这封家书是王尚骧在临终前所写,信中这样写道:“伟大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了,我的脑子受了炸弹的震动,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每天吃鸡子面条,看护员是那样的和气。回想我为国家并没尽多大责任,*府就这样招待我,那只有等病好了,再去为人民立功作为报答吧!”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些朴实的话语,穿透70年的时光后,仍然令人动容。

记者了解到,早在年,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就开始启动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史采集工程,迄今为止已经在21个省市采访到淮海战役指挥员、战士、文工团团员、卫生员、解放区民工近人。

“与寻找烈士后人公益计划项目组取得联系后,我们对淮海战役亲历者的抢救性采访得以进一步提速。”管理局局长蒋越锋介绍,此次和王尚骧一起“归队”的烈士共有13人,他们的名字将被补刻到淮海战役牺牲烈士英名墙上,针对他们后人的寻访工作也已逐步展开。

“这项公益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烈士后人找到自己为国捐躯的先辈安葬之地,更在于这个寻找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追思和缅怀的过程,有助于让大众尤其是青年人了解英烈事迹和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蒋越锋表示。

(本文刊于《解放*报》年11月3日07版,原标题:寻找,为了相隔久远的“团圆”)

作者:*方帅

编辑:柴华李响

编审:张华婧

投稿邮箱:zgjw_81

.
1
查看完整版本: 寻找革命烈士后人,为了相隔久远的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