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华夏的人文创造为底色,来祭奠抗日阵亡将士;我将忠烈祠的祭奠,与华夏人文创造相交织。这一回,有意在8月15日9点,祭拜于阵亡将士总神位前。鞠躬,上香,敬酒,高声诵读行前特作简短祭文。此篇《国有殇,祭于野》,还融入当下生活之辨思、剖析。祭文后段如下:
衡岳有幸,安葬忠骨;其为南山,寿永之譬。
立祠以祀,告慰忠*;与岳无穷,雄风正气。
世事无常,国共有替;抗日神位,*争殃及。
墓毁碑断,荒草丛生;神位孤寂,四季失祭。
谁言衡山,已无人迹;香火乌瘴,竞求钱币。
摩肩接踵,绕祠而去;忠烈在侧,视如敝屣。
卫国壮志,捐躯无憾;山河却碎,英灵悲叹。
一介布衣,只身来祭;三柱香起,万千心思。
这一篇祭文,这一通祭拜,情真意切,却不免胸臆难平,失了雄阔、从容,愧对英烈雄迈、慷慨。年8月15日继续拜祭于忠烈祠。行程始于飞抵*土高原上的太原,转高速铁路向东横穿太行山,滹沱河北的正定古城里静居,寻得唐代义玄禅师创下临济宗的临济院,又南去恭谨拜谒赵州安济桥,礼敬一千四百年前的伟大创造。然后高速铁路飞驰南下。我后来生出“天下无路”的念头,最初就是在这一程南下衡山的飞驰中初起的。也许是先烈开示我慎思。好在,这一回祭拜,我可以减去一点上一年的愧对。惟因祭文《国将兴,祭英灵》:
诸君,华夏忠勇将士,在上:我一介书生,举三尺微命,跨河山千里,鞠躬于灵前,向长天告慰英*。……五百年来,中国所处世界,俱为泰西主导,充斥掠夺行径,一味征服扩张,全无“民胞物与”之心。细察当今“文明”,既难以为继,也不宜为继。“文明”,正值根本转向之际。我华夏固有文明之独特性,最可贡献于当今人类之文明转向。此,天降大任于华夏。无怪乎,必使我华夏先为东亚病夫,更遭列强凌辱,复失文化自信,再毁秀丽山川。华夏既不亡于东瀛战祸,便可收拾山河、开海向洋、整顿国故、重起自信,更于人类文明与世界道义敏察细辨。中日一战,华夏固然浴火重生,也为人类开万世太平?诸君,华夏忠勇将士:生当千年之战,牺牲惨烈,自有后人永思念;身担寰宇兴衰,无上荣耀,可教日月换新天。果真可以无愧于先烈?果真最该在每年的8月15日躬身前来?年的8月15日,不过是日皇宣布停战。其时,国人固然可以以为抗战胜利了,吾人于今日,则该明白,那不过是号令进攻的嘴闭上了,敌颅未屈,扣动扳机的手放下了,枪械未缴。这一天,尚不足以表明,华夏真正抗战胜利了。年9月2日,可以吗?这是大和民族在美*舰只上向盟国投降,并不专属于我泱泱古国。吾人最该记住的,是年9月9日九时,丁酉年白露次日,中华民国首都南京,侵华日*总司令冈村宁次脱帽执笔,签署降书,呈交于中华民国陆*总司令。这一天,清晨六时,抗战大后方的西南,一介布衣钱穆,挥毫写下《建国信望》,以抗战胜利为新中国之诞生。他的笔端,流淌着史家的宏阔、书生之沉静。“八年烽火起卢沟”,枪炮肇端;万里神州换新篇,笔墨为识。年9月,自厦门驾车往衡山,穿行于罗霄山脉,正好途中拜谒炎帝陵。此地旧名酃县,史称“茶山之南”。这一趟,终于不再孤身。弟子林波,中途来会;友人世雄,全程同行。此前亦曾努力相邀友朋,衡山共祭,总是机缘不足,心愿难遂。这一下,弟子随行,也是薪火相传;友人相伴,另成袍泽同道。世雄是造诣极高的摄影家,有他记录忠烈祠里该有的景况,已属难得,尤其焚烧祭文时他拍下火焰成莲花状,岂非冥冥中示天意?也非得是这一篇登峰造极的祭文,《告苍天以祭英*——就中日战争观人类命运》,才化得成一朵莲花。祭曰:
苍天在上:……朗朗星空下,中华为原生之农耕文明,于今则是惟一的连续性自源文明。农耕与商牧之互竞、相争,也是不绝于史。往昔,蛮族自北边、西边策马来犯;晚近,蛮族由南面、东面操舟相侵。策马者,自知远逊风骚,自觉更服改制;操舟辈,自居优越文明,自售宗教科学。中日之战,实非所谓“世界反法西斯”之战,那是商牧文明之内争。中日之战,也不独华夏守护一己文化之战,乃是人类农耕文明与商牧文明之最后一战。华夏“守土”,不独守“领土”,更是守滋生、滋养文明之土。守土即是固本。华夏败,则人类农耕文明尽败而绝;华夏胜,则人类文明尚存返本开新之一线生机。华夏之本,在天人合一。华夏之天,具象复抽象。具象之天,为天时、地利;抽象之天,为天道、天理。华夏之人,不卑贱于抽象之天,亦不倨傲于具象之天。卑贱于天,必绝情禁欲;倨傲于天,定肆情纵欲。文明之意蕴,在华夏,乃是“参赞化育”。人不辞轻、微,汇力于天化地育而与天地并立;不恃蛮、力,自制于天时地利而与天地融契。以参赞化育至天人合一,乃是居有限而趋无限。苍天在上:我华夏忠勇将士,其名为赴国难,其实乃履天道。其*归天宇,愿苍天眷顾。今日芸芸众生,当此科技昌明、全球一体,实也病入膏肓、危如累卵。其目盲不知、临崖不察,愿天道不损,解倒悬、止火患。此际,愿我华夏忠勇将士,以节慨之死而永生。这一年的衡山忠烈祭,似是我情感尽释、笔调至高。到了年9月再次前往忠烈祠,心绪极为平静。既没有刻意选择9月9日,而以看是散漫的行程在9月6日到了阵亡将士总神位前;也未写下祭文,敬诵于灵前。那一份心境,像是看望老友,问问安,叙叙旧。后来写《再拜忠烈祠》,便有如此淡然:
忠烈祠的冷清,便是他的清冷。非得这一份清冷,才是忠烈祠固有的庄重、凛然;清冷中又透出从容、沉静。这八年里,有两年,没到衡山。容我换个方式,以绵力慰藉我华夏忠勇将士吧。年,是抗战胜利七十年。我着意往金陵城里,试图于9月9日9时寻访当年受降旧址。为此就方便了前一程到太湖之南、莫干山下,为莫干山学校的百多位初中生讲课,《品茶说文识华夏》。诚为书生本分。金陵城里下榻的宾馆,特意选在紧邻当年的受降旧址。但是受降旧址今日为*机重地,警卫森严,不仅不能入内,靠近都难。只好在七十年前的同一时刻,高窗上凌空俯视,将全副心思投入差一点在前些年毁去的那座受降礼堂,静默良久。也略有安慰。宾馆所在,为民国旧址,叫励志社,本为达贵聚会之用。南京受降时,此处也是受降场地之一,虽非冈村宁次签字之所。战后则在此地审判南京大屠杀的日酋。这么来缅怀与纪念,也算大体合宜。
年,8月底启程,先到?水之畔的芷江。前人诗云,“八年烽火起卢沟,一纸降书出芷江”,并不确切。湘西雪峰山下的芷江,非受降之地,而是日*向我呈交侵华兵力部署图并接受受降指令之所。常有称其事为“芷江恰降”的,更是谬误。第二程,绿皮火车经澧水到常德。这为的是拜谒国民革命*第七十四*常德保卫战的骁勇。走过我*最后的战地鸡鹅巷、双忠街、水星楼,到了今日依然保留的“陸軍七十四軍常德會戰陣亡將士紀念坊”,此处也是我忠勇将士埋骨之所。余程万将*所题“丹心衛國楚江月冷弔忠*”,勒以蓝色,直直透出牺牲惨烈之意,又显肃穆、庄重、雍容、飘逸。纪念坊正上方勒四字,“萬古軍表”。我看着,正与“万世师表”一文一武。惟此七十四*的骁勇所能显。而后,出常德城,再到澧水平原上,亲临一处遗址,城头山。这是距今年至年历时一千五百年的远古城池,居住区、墓葬区、制陶区之外,更有稻田遗址、灌溉系统,尤其稻田上的祭祀台,显示华夏稻作农业之悠久与成熟。东瀛狼奔豕突于澧水平原时,绝想不到,其贪婪、凶悍的铁蹄,不仅侵凌安和静雅的一个族群,更践踏了人类稻作文明的一处圣地。从澧水平原火车跨过长江,到了宜昌。此地旧称夷陵,乃江汉平原与秦巴山地接壤之处。年秋的宜昌大抢运,将工业设备、各界人士转移到巴山蜀水之间,借着四川盆地而保有抗敌救国一线生机。有比之为“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年5月,日*欲进攻重庆,夺我抗战中枢,惟长江沿线可遣狼兵。前锋之战,在破我石牌要塞。陆*第十一师守卫石牌,气贯长虹,决心至坚,誓死不渝,寸土不退,挫日*尖锐折其锋,绝倭寇凶谋灭其狠。石牌巍然,中枢无忧。十一师勇毅,媲美虎贲八千;惨烈,不亚鸡鹅小巷。在日*攻致核心阵地后,枪炮轰鸣戛然而止,刀光血影不见硝烟。人类战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白刃战,由十一师官兵义无反顾昭示于天地,以保“祖宗艰苦经营遗留吾人之土地”。整整三个小时,寂静的惨烈。一千五百名中国**,和手中刺刀一起,长存于长江南岸、秭归城北的这片山地上。这一日,我驾车翻越两个山头,到了长江边的石牌,更是走过了石牌保卫战的核心战场。离开宜昌,星夜兼程,火车辗转成都平原、大渡河谷,再由昆明到大理,改为驾车翻越高黎贡山,跨过澜沧江、怒江,抵达腾冲。这一天,已近白露,阴历正是七月十五,祭奠、抚慰亡灵的中元节。最该此日。巧得很。路上下起时大时小的雨,不仅添了明显凉意,更使悲秋的气息凝重起来。清雅、高古的國殤墓園,建成于年7月7日,安葬并纪念中国*队收复滇西战役的阵亡将士。国殇墓园也建有忠烈祠。与衡山的忠烈祠不同,此处未设阵亡将士神位,中堂正中墙面上是孙中山遗像、“天下为公”横额。不知原初即如此,还是后来改动了。中华民国国旗和中国国民**旗悬挂两边,两侧墙壁上则恢复所嵌九十六方阵亡将士名录碑。忠烈祠后,圆形丘陵安葬将士遗骸。这小丘陵上辐射状立有三千三百四十六块墓碑,每块墓碑上均刻有官兵的姓名、*衔,一人一碑。总共七十二行,规整有序,正是原作战序列。入眼,任谁都看得出来,这是我华夏威武*阵,哪怕山崩地裂也是匹夫不可夺志。这*阵,汇山川精气,护天道正义,受阅于华夏万世。此刻,我竟不肯当他们是阵亡的英灵,我视他们为生龙活虎的肝胆兄弟。可不,我携了青稞烈酒来,向他们献上,共饮。紧邻民国三十四年的忠烈祠,晚近特建中国远征*纪念广场。铜制“中國遠征軍抗日將士紀念碑”,此碑背面镌刻《中國遠征軍七十年祭》。纪念碑之后,是中國遠征軍抗日陣亡將士墓。墓碑正体汉字,蓝色,用意当在与民国三十四年的國殤墓園“一脈相承”。这是接续历史之勉力。这墓与碑,约略约略可看做是由他国异乡之缅甸迁葬忠骨于故国神州。
腾冲折返昆明,火车到南宁。出南宁,东北方向百多里,有始于秦汉的昆仑关。年,日*第五师团攻占昆仑关,随后国民革命*第五*强攻,收复昆仑关。与常德保卫战、石牌保卫战我*惨胜不同,昆仑关之役胜得威武,乃是中国*队对日山地攻坚战之杰作,时称昆仑关大捷。日*嚣张气焰遭受打击,我抗战所赖之西南国际物资补给线得以保全,国民志气为之振奋。战后,第五*于战地以品字形墓葬阵亡将士,立“陸軍第五軍昆侖關戰役陣亡將士紀念塔”。塔身三面、尖顶,如刺刀锋冷、凌厉;塔基敦实、凝重,如磐石、山岳。惜乎,塔身略有破败而显沧桑;憾矣,塔顶青天白日徽章失色而如烟尘已逝。晚近,纪念塔左近同为战地之处,新建《昆侖關戰役博物館》。馆外一片绿地,立一百一十块方尖碑,每一碑刻姓氏二,合为二百二十姓。一百一十块方尖碑分十列,每列纵立十一碑。视觉上,有如森冷、坚固之*阵,不可撼动。*阵之前,置一石牌,说明第五*阵亡将士出自方尖碑阵中的二百二十姓,以此表达哀思。石牌上部,八个大字,“中华先烈,*兮归来”。
这一程,贴地而行近半月,缅怀先烈,凭吊战地。
又是一个中元节,又似无形之力在促成我此番于中元节到衡山忠烈祠。更巧的是,西元纪年的年8月15日与华夏太阴历的中元节重合。步入忠烈祠,愈觉静寂,几无人迹。又似乎,这一日的忠烈祠,滤去他人它物,虚静以待我前来。莫非,我忠勇将士知晓,己亥年这一天的祭祀,确然与此前不同?五位女子从闽南随我同行衡山,我的学生伟彦与她的书友。更有美琴的密友林娟从郴州来会,一同上山,还带着四岁稚儿。我们俨然一个祭祀团,师生、男女、少长。极好。伟彦与任林细心,享堂外折了柏枝扎好,充为花束,敬置于神位前。整个享堂顿时释出生机,我遂安下心来。领着众人与稚儿,逐一敬香三柱,齐齐三鞠躬,轻声朗言,再献醇酒。往年献酒,都是取自衡阳城里或衡山脚下。这一瓶*华山酒,闽地所酿,特意小心携来,如我这三尺微命般,跨河山千里,洒在灵前,画出圆形。圆中有闽山漫漫、闽水潺潺,圆中更是中华泱泱、神州苍茫。酒香合着我祭辞的余音,弥散在享堂,与我忠勇将士同在。祭曰:
身是布衣,守土乏力;英烈效命,敬仰无比。
山河瑰丽,生机再起;神州重光,君子共期。
华夏有史,经义以字;一贯之道,人伦天理。
百年自毁,西风侵袭;复言护国,书生存志。
我辈生当承平之世,却另担守土护国之责。岂可不察?这护国守土,非以枪炮,惟在卷籍。忠烈祠祭拜,是我领伟彦诸位的第一程。下了山,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将渐次展开,如卷籍般;又有零陵柳子庙、巴陵岳阳楼,以文章经天纬地。
道是百战家园护苍生,更有一脉文采述天机。(图片由作者拍摄)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