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2日,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部教授、长江学者、语言学家华学诚先生受邀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静园学术讲座的课堂上,为同学们做了专题讲座。北京大学中文系孙玉文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
华老师从写在黑板上的“知青”二字谈起,介绍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插队知青和回乡知青们独特的人生历程,他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从“复式班”“老三届”谈到恢复高考。求学的路虽然曲折,却逐步培养了他坚韧的学习品性和自学能力。时代从不亏欠好学之人,恢复高考那年,他考入扬州师院,在那个书比柳多、人比湖深的读书胜处,华老师在原典中沉潜数年,为今后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在学界还是一片荒凉的情况下,他独自叩开退休的王善业和赵航老师的学问之门,手抄《说文段注》,完成了作为一个学者最为重要的原始训练。
在诚挚地分享个人早年经历之后,华老师又提出了对当代中文系学生的几点要求,即“读书”、“转益多师”和“找准方向”。首先,读书是重中之重,“不读书是一点办法也没有”。读书,尤其是读原典,是任何其他事情都代替不了的。在诸多典籍中,华老师又着重强调读《说文》的重要性:“没有《说文》的根底,古典方向的学生很难走远。”
其次是“转益多师”。中文学生路不可窄,窄则无真学问,“转益多师”是最根本的方法论。杜甫《戏为六绝句》有此句:“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无所不师,故能兼取众长;无定师,不囿于一家,故于借鉴继承中能有真创造。华老师强调,治学之道不可一意孤行,亦不可闭门造车,人皆可师,才是有态度的学习者。
第三是“找准方向”。华老师称,自己从大三开始逐渐向古典方向发展,读硕期间立志专攻扬雄《方言》,因一番热忱,研究之路走得丰富而扎实。华老师恳切地对同学们说,确定学术方向兴趣是最重要的,适合自己的方向才是终生所依的方向。这对于初踏上学术之路的中文学子来讲,无疑是一句用心良苦的叮咛。
讲座后半段,华老师以《方言》郭注“*朗也”一句为例,阐明了“文献与语言兼治”的重要性。这亦与华老师治学的思想一脉相承,文献与语言本不可分割,唯有通习,方能彻晓,在推行跨学科思维的今天,学界内部更不可将圈子越划越小。
华老师平和又充满力量的声音,还原了上一辈学者在学术道路上跋涉的情境;其真诚又饱含深意的告诫,使青年学子受益匪浅。同学们在热烈的掌声中向老师献上敬意,于自己则有深思。
文/中国语言文学系17级本科生刘以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