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11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古汉语教研室主任胡敕瑞老师来到“静园学术讲座”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读书识字与古书校读”的专题讲座。
“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胡老师以佛教和儒家对于世界的诠释作为开篇,向我们引出了时空的概念,从而强调了文字达古识今的重要意义。为了更为形象地表现文字交流思想、记载思想的价值,胡老师以交通工具车舆作为类比,并和我们分享了《说文解字》《隋书·经籍志》等典籍中对文字作用的描述,向我们进一步解释了文字的作用,让在场的同学们体会到“读书识字”的重要性。
接着,胡老师就汉字的称名与特性进行了透彻的讲解。胡老师先从符号讲起,通过古希腊人对符号的分类,强调了汉字所具备的听觉、视觉两种特性,特别强调要重视汉字的视觉特性。联系汉字的两大特性,胡老师对汉字最早的称名“名”“文”进行了解释。形象谓之“文”,音读谓之“名”。随着形、声的结合,孳乳谓之“字”。基于汉字形、音的重要性,胡老师强调在阅读古书时,既要重视识字辨形,校正古籍中的文字讹误;又要重视正读辨音,了解古籍中的文字通假。对于古书中的形、音要综合认知,“开通耳目”。
之后,胡老师开始了对古书校读的讲解。胡老师以大一同学古代汉语课上所学的《史记》片段为例,通过对比出土文献和前人的注解,讲解了其中的讹误。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丞相“隗状”一名,传世的《史记》文本和注释一直误为“隗林”,胡老师根据过去出土的权量诏版和新近出土的岳麓秦简,证实“隗林”当是“隗状”的形误,廓清了前人的质疑。此外胡老师还以翔实的例子,论证了古代典籍中有些“舞剑”应是“带剑”之误。胡老师的讲解详细生动,加深了同学们对古代汉语的理解和兴趣。艰深的典籍和古文字,通过胡老师平实清晰的讲解,变得生动而有趣。
为了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阅读古书的方法,胡老师强调了明白字音通假的重要性。之后,胡老师结合出土文献、古音、古代风俗等,对“挂”“气”两个字进行了辨析,进一步让大家体会了辨别通假、理解文意的方法。胡老师条分缕析,讲解深入浅出,同学们从中深刻地理解了治学的方法。
胡老师平易近人,讲座透彻明晰,引起了在场同学们广泛的共鸣和思考。在互动环节,同学们积极发问,胡老师耐心地给予解答,并谦和地表示自己也愿意更加深入地学习。在解答的过程中,胡老师不只就问题回答问题,更为同学们提供了学习的方向: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不忽略每一个问题,重视知识积累,深入扎实地阅读古籍,耐心细致地逐本阅读,定能有所收获。
最后在宋亚云老师的精彩总结和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
往期回顾:
静园学术讲座第七十三讲
车槿山:跨语言的误读
静园学术讲座第七十四讲
张伯江:学术人生的起点——寄语中文系学子
静园学术讲座第七十五讲
商金林:我认识的叶圣陶与朱光潜
文/张晏晨
图/徐梓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