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静县巴仑台镇老巴仑台沟内,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寺院,它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宗教法名“夏尔布达尔杰楞”,意为“*教圣地”。寺庙是19世纪土尔扈特汗王布彦绰克图在位时所修筑,是*喇嘛教四大庙宇之一,也是今天*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
▲巴仑台*庙,*最大的藏传佛教圣地。(摄影/尼满,和静县宣传部供图)
从和静县城出发,沿着国道向北行驶60公里,便到达了高山重镇巴仑台。巴仑台镇人口不多,大约五六千人左右,然而这个镇的面积出奇的大,东连托克逊,西接新源,北邻乌鲁木齐,占地三千余平方公里。全镇处于天山中部的崇山峻岭中,平均海拔两千余米,在蒙古语里,巴仑台是“悬崖上的草”的意思。
巴仑台镇自古便是一个交通要道,近代常有兵驻守,解放前国民**队曾在此设立哨卡。从这里,往右走国道翻越胜利达坂就可到达乌鲁木齐,往左沿着国道穿越巴音布鲁克草原可直抵伊犁,在独库公路没有开通之前,这里是南疆通往伊犁的必经之路,也是从库尔勒前往乌鲁木齐的捷径。建国以后,巴仑台成为*的战备建设重点,被当作战时指挥中心和战备物资基地,工兵部队曾在这里打坑道十余年,各类战役储备设施工程一应俱全,粮库、指挥所、地图库、服装厂、医院等,据说多的时候,这里的驻*达六七支部队,放眼全国,恐怕也是极为罕见的。
山沟里的佛教圣地
在中部天山的众多沟谷里,最神圣、最具人文意义的,莫过于巴仑台镇的老巴仑台沟,因为在这里有一座规模宏伟的喇嘛教寺院,它素有“小布达拉宫”之称,宗教法名“夏尔布达尔杰楞”,意为“*教圣地”,即大家熟知的巴仑台*庙。
▲*庙局部。(摄影/张健)
由于宗派的区别,我国寺院可以分为青庙和*庙两种。青庙住和尚,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人,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属于汉传佛教;*庙住喇嘛,亦称喇嘛庙,喇嘛穿*衣,戴*帽,俗称*衣僧,属于藏传佛教。中国唯一一个青庙、*庙并存的佛教道场在五台山,据说五台山最鼎盛时期曾有座寺庙,到年时也还有座,其中青庙99座,*庙25座,“青庙*庙共一山,和尚喇嘛同诵经”,说的便是五台山。今天,五台山有寺庙47座,其中*庙8座。
巴仑台*庙距离巴仑台镇中心大概30公里,距和静县城50多公里,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教)寺院,也是*最大的一所藏传佛教寺院。
*庙坐落在天山深处,海拔米,它依山而建,由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等15座寺庙建筑组成,内设密宗学院、医学院、哲理学院、佛经学院,为一所综合性的喇嘛寺庙群,占地总面积1.5平方公里,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
▲*庙前的白塔,年由西藏哲布寺六世生钦活佛所捐建。(摄影/张健)
*庙由西藏高僧亲自选址,据说早在清乾隆三十九年(年),南麓旧土尔扈特部的总庙就已经开始在酝酿选址。光绪年间,当时在位的汗王布彦绰克图派人至西藏觐见五世达赖喇嘛,经其“恩准”,于清光绪十三年(年)正式开始主持修建*庙。建庙的工匠大多从内蒙古、西藏请来,前后花费了两*金,一年后寺庙建成,被光绪皇帝赐名为“永安寺”。
而后,在这座主庙的周边两公里范围内,又陆陆续续修建了多座寺庙,逐渐形成15座寺庙所组成的建筑群。从清朝开始,一直到民国29年(年),整个建筑群才全部落成。
*庙坐落在寺庙群的正中央,坐北朝南,呈四方四正分两层,属于典型的藏传佛教风格建筑。殿内供奉着一尊高约2.7米的镀金铜质麦德尔佛,麦德尔佛即汉人熟知的弥勒佛,藏地称之为强巴佛,都是指三世佛中的未来佛。这尊麦德尔佛是当年从青海省的塔尔寺运来,因此又被俗称为“青海佛”。大殿四壁塑有护法神像,栩栩如生,另绘有13幅宗教壁画,有观音、罗汉、和尚等等。东西后殿分别供奉了释迦牟尼佛与千手观音像。
▲每年,*庙都会举办5次盛大的法事,图为法事活动中喇嘛在庙前诵经祈福。(摄影/张健)
其他14座庙宇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主庙四周,包括居都外庙、曼巴庙、却拉庙、却金庙、盖干拉吾龙庙、乔克穷都宫庙、诺颜拉吾龙庙等等。其中,又以居都外(迦特泼)、却拉(却热)、曼巴三庙最为著名。在巴仑台*庙尚未修建以前,这三座庙就已经设在蒙古包里,迦特泼是密宗学院,是刚入庙的小喇嘛学习佛法的地方;曼巴是医学院,是训练医药人才的地方;却拉庙则是喇嘛们讲论佛经的场所。
光绪十五年(年),巴仑台*庙建成后不久,这三座庙宇也被移于*庙建筑群之中。据说近代*喇嘛教的经文、密宗和医药人才,基本都来自以上的三个寺庙。却金庙在距离*庙东边五百米的地方,是护法神庙,当年却金保护麦德尔佛有功,这座庙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
▲烧香祈福的民众络绎不绝。(摄影/张健)
*庙附近还有一座满汗王府,是当年满汗王的夏宫,宫殿式建筑,分正厅、东西厢房,院内建有人工湖。据说解放前满汗王爷满楚格加甫夏天会来巴仑台避暑,这时,土尔扈特部和和硕特大小部落的首领便都要前来巴仑台朝拜王爷,并同时参拜活佛。
整个*庙建筑群都被包围在参天的古榆树林里,巴仑台河从寺庙前方缓缓流过,环境清幽雅静,一副世外桃源的景象。据说最鼎盛的时候,*庙的僧人多达人,信徒、香客络绎不绝。
劫难过后重归繁华
根据统计,年*庙共有大小铜佛尊,银制法器件,甘铃22对,铜器7.2万件,并有地毯条,绸缎68条,金条、珠宝、玉器若干件,另外还有文书、典籍无数,堪称一座文化宝库。然而可惜的是,如此丰富而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建筑群,却未能躲过半个世纪前的文革浩劫,寺庙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整个建筑群几乎都被夷为平地,只有作为主庙的*庙与护法神庙,以及生钦活佛的行宫这三座幸存下来。
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家宗教*策得以落实,*庙的修缮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宗教活动恢复,寺庙慢慢还原。年以后,班禅大师曾先后数次到*庙,给这里增添了更多的传奇色彩。年,西藏哲布寺六世生钦活佛捐款余万元对*庙进行修缮,现在庙前那两座高17米的白塔及河上的生钦桥,就是活佛捐资修建的,白塔矗立在*庙正前方,一座象征佛保佑人们丰衣足食,另一座象征佛保佑人们身体健康。
▲虔诚的信众。(摄影/张健)
*庙的整个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结构严谨,内有两层大殿,砖墙瓦顶,杏*色与红色相结合,并覆盖了*色琉璃瓦,庙宇墙高10余米,庙檐上翘,灵动飞扬,体现了汉藏结合的建筑文化。殿内排满经幡与彩带,十分醒目,地上备有坐板,铺上了红毛毡,靠北有佛像,四周墙壁上是多幅色泽鲜艳的佛教壁画。
从里面走出来,只见庙前高墙上有一金轮,两边各站立一头昂首的金色祥鹿,据说这个组合来自佛教里“双鹿听经”的故事,当年佛陀讲经时诸多生灵都来听,但只有一对鹿坚持到了最后,最终领悟佛法。这组雕塑被藏传佛教信徒拿来象征修行须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在拉萨的大昭寺等众多藏传佛教的寺庙里,都有这种设计。庙前竖着两根高大的木柱华表,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布条,两尊石狮子矗立在庙门前,虎虎生风,增添了寺庙的庄严肃穆。
▲虔诚的信众。(摄影/张健)
不过,石狮子在西藏的寺庙里非常少见,比如著名的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其门口就没有石狮子,显然这里是受到了汉文化的直接影响。庙前有一焚香炉,上书“*寺”二字。在白塔旁边的榆树上,挂着几十上百条经幡,随风摆动,树下堆放着画满图案和文字的玛尼石。
▲庙前树下堆放了数十颗玛尼石,藏传佛教信众的一种特殊祈福方式。(摄影/张健)
玛尼石原名“玛智石”,是古象雄时代西藏苯教所遗留的习俗,后来苯教融进喇嘛教,这种习俗连同转山、拜湖、挂五彩经幡、使用转经筒等传统风俗,都一一被保留下来,成为喇嘛教的特殊祈福方式。而信奉喇嘛教的土尔扈特人,自然也是这些习俗的继承者。玛尼石上一般刻着六字真言、慧眼、神像,以及各种吉祥图案,作为一种祈福的象征物堆放在树下、山间、路口、江畔,是一座座用石块垒起来的祭坛。人们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便会拥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给他们带来好运。
今天,巴仑台*庙仍是巴州喇嘛教法事活动的中心,香火越来越旺,前来朝圣的教徒络绎不绝。*庙每年有五次大型的佛事活动,尤其是正月十五,汉族的元宵节也是当地的麦德尔节(弥勒佛的诞辰纪念日),当日,会有数以千计的蒙古族、汉族信徒从周围数百里范围内赶来,烧香朝拜,祈求平安,那时候寺庙前将挂起麦德尔佛像,号角声、喇嘛诵经声此起彼伏,一时间,人山人海,烟火缭绕,场面壮观,是*难得一见的佛教盛事。
▲每逢重大的法事活动,便会有数千信众涌来*庙,场面十分热闹。(摄影/张健)
巴仑台沟不仅是宗教圣地,还是一处天然的森林氧吧,在这条东西长20余公里的沟谷里,林木茂密,郁郁葱葱,奇峰怪石鳞次节比耸立,云雾缭绕,山泉清甜,即使是盛夏的季节,这里的平均气温也只有20度左右。走在*庙建筑间的清幽小径上,暮鼓晨钟,经幡摇曳,微风袭来,树影婆娑,再品尝下附近小店自制的山野小菜,清新爽脆,闲适自得。
在百余年的历史里,*庙记载了和静县与周边县市蒙古族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百年来的兴衰递嬗。年,经过国务院核定,巴仑台*庙古建筑群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让这座隐藏在中部天山的庙宇,为更多的外地人所熟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