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
十二个月
三百六十五天
二五位创业者的故事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种工作状态:钱多,活少,离家近……而自己呢?嗯,我想说ilovemyjob(比心)~
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上下班打卡已经成为日常的日子里,迟到这事基本没有在我身上发生,反而经常早上7点钟就出现在办公室(自我感动脸)。这基本上是因为我住的距离单位实在太远。有多远?近50公里……所以如果我公共交通出行,路上大约90分钟,如果开车……早上6点出发我可以控制在60分钟内到达,否则,只能呵呵了。
于是过去的一年里,几乎每个月的地铁卡都可以在月底出现五折优惠(在北京,当月的地铁卡消费满元开始8折计费,满元开始5折计费)。这其实还满让人产生成就感的,毕竟可以说自己是爱护环境之人。(这是一种极致的自我安慰了吧!)
开始在早高峰挤地铁真的不太容易适应,不过这也是若干年前了,那时候总觉得自己吃肥了挤瘦了(你可能会想这不很好?)。正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早高峰战斗和磨炼,随脚一站就是稳当至极。这一点慧姐有体验,在她“这些年跟豆豆一起坐过的地铁”的系列记忆里,她经常说我怎么可以站得这么稳当……(大哭脸)
不得不承认的一点:人总是相对容易适应的生物体。当你被很多的条件限制的时候所做的不得已的选择,久而久之也觉得没那么糟糕。于是在整个年,我的25篇创业稿件大部分成稿在地铁里。因为坐地铁的时间里你是没有办法和可能长时间去做专注于书本、手机或者自己以外的事情的。坐长途地铁的第一年,我读了近本书,最快的时候是上下班两程地铁间读完一本小说,比如冯唐的。渐渐地手机开始越来越大,背的包越来越小,书的携带难免会增添一点点不便。但因为我是一个必须要通过与纸页产生亲密的接触过程中活动阅读的快感和满足感的人,也一直矫情至极地抵抗一切电子式阅读,所以地铁里不读书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日子。
在地铁里不读书的那些天里,我发现自己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地铁乘坐者,这居然让我有点不安。我会开始观察很多人,胖的瘦的随和的矫情的美的和不那么美的……他们在想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发生争吵呢?他们下地铁之后还要走很远或者可以直接穿进办公室呢?各种问题蜂拥而至,直到我坐在办公室我的思路可能还没停止飘游。于是我就思考,为什么不写点什么呢?毕竟本身作为一名记者,你可以看到大家看见一辆地铁空车驶来时对于可以坐下的渴望的眼神,还有车门打开的瞬间人潮如洪水一般地涌入车厢并瞬间挤得毫无缝隙,还经常能够听到乘客之间因为你踩到她他又挤到她的争争吵吵……大家汇聚在一起,为这个社会,自己的家庭努力工作,他们多是为别人打工,包括我;也有的人自己独立创业在创造一项事业的同时为社会提供工作机会和岗位,虽然这部分人里许多是不坐地铁的。但是社会的诸多角色,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好在写对我来说是一个不可能不做的事情,不仅是因为工作性质使然,更是因为我的喜欢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和抒发的需要。毕竟我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
今年一月的一天我在地铁里无聊地翻看朋友圈打发时间,看到一个认识多年却见面较少的朋友的创业公司搬进了新的更加宽敞的办公室,员工也增长到了上百人之多,要知道那可是创业的第二年呢。于是我就留言说,“给你做个采访吧,讲讲你的故事。”从而《我的创业故事》话题,就这么开启了,然后,这个被开启的话题居然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朋友就是张超,他做的房地产服务公司是我的试验品。见面采访约在了1月19日,那天我还发着烧,嗓子说话也有点困难,但是作为一件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咬牙也得做,毕竟做人做事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我就带着满满的病*去见了他,畅聊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我们去楼下一人吃了一海碗的沙拉。算是开工大吉了。
在这之后我先后采访了在老家诸城做四合院私房菜的齐洋,咖啡十年的女神张蓉(Fisher),做相声文化的大逗相声团队,大数据的杨慧,时趣互动的张锐,FitTime睿健时代的朱骁潇,京城美式复古弄潮儿的魏新,图书出版的王世旗,甜品制作与教学的朱远(Paul),污水处理的葛茂旭,青岛文艺青年咖啡馆的引领者高振贵(李想咖啡),桌游的赵勇权(Vincent),来自台湾的蛋蛋哥董孟浩(CafedeSofa),日本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的弟子张雪崴,幸菓日本甜品的创办者、博士后余青葭,烟斗雪茄达人王浩夫妇,模范书局局长姜寻老师,CrossFitMET健身馆的创始人李传威威叔,致力于文化传承的布朗男孩岩的叫,上海太极拳馆优太极的创办者陈佳,北京胡同茶舍的创办者薛炳华,中国第一家北欧风的综合体验店创始人李雪松,纹身创业的动画师老门,LBS?AR游戏开发者南宁……
起初很多篇稿件的采访对象多是自己的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之所以从他们开始着手写,并不是因为私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整个项目里面只有我自己在独立完成,从专题设计与制作跟技术人员沟通,到联系被访者再到见面采访,到音响剪辑和文字整理,都要我自己一个人来完成,当然中间有一段时间我还动用了我得力的小助手新宇宝宝,再次鞠躬感谢一下!所以从自己略有所知所把握的朋友入手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一点难度和压力的成本,更容易坚持下去并且先形成一定量的积累。退一万步想,如果我发现自己坚持不下去了,朋友们对我的原谅和理解或许会比陌生人来得更加真实和容易,当然我也强调了一下“或许”!但换个角度思考,作为一个对自己过渡苛刻的我,应该也不太会允许自己不成功。